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行星的大氣層因為吸收輻射能量,使得行星表面升溫的效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5 | 廣編企劃

VOLVO的綠色起源—別讓汽車的生產地,成為北極熊的墓地

今年的夏季,地球高溫屢創紀錄,發燒中的地球顯現當前溫室效應現象已轉趨劇烈,聯合國秘書長更警告「沸騰時代」已經來臨。眾所周知,二氧化碳為造成地球暖化、溫室效應的主要殺手,抑制碳排已成為全球各國、各大企業刻不容緩、且正在積極進行的重要課題。尤其,是碳排放量大宗的汽車產業。

2023/08/07 | 德國之聲

向平流層噴射二氧化硫氣融膠,「太陽地球工程」真能靠反射陽光讓地球降溫?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遮擋太陽光可以使我們免受氣候變化之苦。然而,另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危險的、分散注意力的做法。

TNL+ 2023/08/06 | TNL JP編輯部

研究:喜馬拉雅冰川到本世紀末恐消融80%,洪水將對下游20億南亞人口造成嚴重威脅

由印度、中國等8個位於喜馬拉雅山周圍的國家所組成的跨政府組織國際山地整合發展中心(ICIMOD),於今年6月中旬發表一份研究結果,當中指出,全球暖化正導致喜馬拉雅山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中,預估到本世紀末,可能有達80%的冰川融解,並對居民造成嚴重的損害。

2023/08/02 | BBC News 中文

科學家:2023年7月很可能是全球過去12萬年來最熱的月份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說,我們正在進入「全球沸騰的時代」。美國總統拜登形容氣候變化為「生存威脅」,沒有人「能夠再否認氣候變化的影響」。

2023/08/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半球熱浪破紀錄,南極海冰也降至45年來冬季最低,消失面積相當於阿根廷國土

每一年南極海冰會在2月底,也就是南極洲的夏天降至最低水準,然後在冬季期間積累回來。但今(2023)年科學家卻觀察到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情況:海冰並未返回預期水準。事實上,南極海冰正處於45年前開始紀錄以來同期最低水準。

2023/07/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全球熱浪:G20討論減少碳排目標仍無結論,美觀測北大西洋海平面溫度攝氏24.9度創新高

一名印度官員表示,20國集團中的已開發國家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但發展中國家反對,他們認為,減排目標將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和成長的能力。

2023/07/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界最大永凍土融坑「冥界之門」擴大、釋出更多溫室氣體,專家示警恐加劇全球暖化

科學家表示,俄羅斯暖化的速度至少比世界其他地區快上2.5倍,使得覆蓋俄國約65%國土的長年凍原持續融化,並從解凍的土壤釋放出溫室氣體。一些當地民眾把巴塔蓋卡巨坑稱為「通往陰間的大門」、「冥界之門」。它其實有個科學名稱,叫做「巨型崩移」(mega-slump)。

TNL+ 2023/07/17 | TNL國際編譯

美國肉商遊說經費比埃克森美孚石油還多,刻意淡化「畜牧業」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數據的落差並非畜牧業碳排占比失去可信度,而是科學家使用不同模型進行估計,比例也會有所不同(畢竟我們無法捕捉空氣統計)。難以精確計算的漏洞,卻也給肉類遊說團體提供混淆視聽的機會,創造出充滿錯誤資訊的大環境。

TNL+ 2023/06/26 | TNL國際編譯

「缺氧」危機:全球暖化造成海水含氧量大幅減少,海洋恐成沒有生物的死區

科學家們警告,海洋因為變暖和缺氧不僅會導致魚種減少,魚苗體型縮小、發育不良等頻率也會增加,更糟的是能產生溫室氣體的細菌數量將會提升。隨著魚類遷移到含氧量更高的水域,熱帶地區將如死城一般,那些已經生活在兩極的特殊魚類則會瀕臨滅絕。

TNL+ 2023/05/19 | TNL國際編譯

《巴黎協定》恐破功,世界氣象組織預估5年內66%機率升溫超過攝氏1.5度

全球氣溫在當初《巴黎協定》締約時,要超過1.5度的機會仍為0%,但至2017到2021年間,這個數字卻已經增加至10%。在地球呈現持續發燒狀態的情況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全球靠近地表的溫度在2023至2027年間,將會有66%的機率突破攝氏1.5度的可能。

2023/04/14 | 梁敏萱

【圖表】日本櫻花因氣候暖化提早盛開,溫度若持續升高櫻花美景將消失

日本櫻花季於3月中登場,櫻花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初滿開,但今年日本氣象廳卻發現因為氣候暖化,許多地區櫻花提前綻放。雖然遊客可以提早目睹櫻花盛開的美景,但氣象員卻提出警告,若氣候持續暖化,未來部分地區可能不再出現櫻花美景...

2023/02/05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亞馬遜雨林大火之後現在怎樣了?新上任的巴西總統魯拉來得及搶救嗎?

看起來,魯拉上台之後,亞馬遜雨林好像有救了?不過學者分析認為,不是換一個總統就沒事了。首先,光是雨林周遭的農地就沒有完全登記,雖然法規要求農民要保護一定比例的原有植物,但沒登記就沒辦法監管。放遠來看,還有另一個變數,就是右派政府也可能重新執政。

2023/0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蒙特婁議定書》禁用氟氯碳化物奏效,數十年內臭氧層可望復原

科學家警告,有助於保護地球生物不受太陽輻射傷害的臭氧層可望於數十年內復原,但為了減緩全球暖化而執行的爭議性地球工程,例如將硫磺粒子釋放到高層大氣來減緩全球暖化的提案,這種辦法可能會強行扭轉臭氧層復原的進程。

2022/12/06 | 物理雙月刊PSROC

在人類登陸火星之前,我們有辦法先讓水和二氧化碳重返火星嗎?

火星地表平均溫度比水的冰點還要低50度。大氣層過於稀薄,無法留存液態水。不過,地質學的證據顯示古代火星的表面充滿液態水。當時雕刻河道並侵蝕地表的水又去了哪裡?有沒有辦法能讓水和二氧化碳重返火星呢?

2022/11/25 | BBC News 中文

全球人口暴增與氣候變遷,和女性權益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人們通常不太願意將人口問題的討論納入氣候教育和宣傳。然而,氣候變遷與人口增長密切相關。正如總部位於英國的慈善機構「人口問題」所總結的那樣:每增加一個人,碳排放量就會增加:富人遠遠超過窮人;人口增加還增加氣候變遷受害者的數量,受害的窮人遠遠超過富人。

TNL+ 2022/11/17 | TNL國際編譯

美國新創Air Protein開發「空氣造肉」技術,可望減少全球碳排但消費者端面臨挑戰

空氣造肉的製作原理,有些類似於優格或乳酪的發酵,將二氧化碳、水、氮氣混合物、礦物質以及氧氣灌入大型發酵罐。隨後,發酵罐內富含的微生物「嗜氫菌」(Hydrogenotrophs)會開始消耗這些氣體,在數小時內將其轉化為富含蛋白質的產出物,待收集、乾燥後形成蛋白粉,最終再透過添加調味劑、營養素的手法,製成大眾所看到的人造肉品。

TNL+ 2022/11/16 | TNL國際編譯

巴西、印尼、民主剛果商討共組「雨林OPEC」,美媒憂巴西難以達成「零砍伐」目標

依照數據統計資料公司《Statista》的調查指出,過去10年內,全球熱帶雨林面積已大幅衰減,巴西的雨林損失更遠超其他國家,光是在2021年,巴西就有將近155萬公頃的熱帶雨林遭摧毀,該年全球熱帶雨林面積總計減少1110萬公頃。剛果民主共和國則緊追在後,該國擁有剛果盆地60%的熱帶雨林,無奈其2021年的雨林規模損失也超過49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