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論

演化,前譯進化(英語:evolution),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6/10 | TNL國際編譯

印度課綱刪除演化論、元素週期表等基礎課程,學者批助長迷信、阻礙科學進步

印度宣布自2023年6月新學期開始,10年級的教科書中將不再有元素週期表、演化論等基礎科學概念,連民主與政府治理等議題都被大幅度刪減。學者批評此政策被宗教信念影響,犧牲了理性思維與印度的科學進步。

2022/10/3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纏結的演化樹》:從細菌、人類到巨象,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

《纏結的演化樹》對這些硬科學概念的語言進行了雕琢,使我們所有人都能理解。憑藉逵曼嫻熟的講故事能力,圍繞著才華橫溢、時而粗暴好鬥、命運多舛的科學家渥易斯,編織了整個對生命之樹全新認識的旅程。 他是美國微生物學家,是古菌——生命的第三域的發現者。

2022/08/24 | 精選書摘

《不實在的現實》導讀:我們熟悉的物理世界,其實是我們意識經驗的產物?

儘管幾個世紀以來科學不斷進步,意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相信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人類還在等待新的科學發現,還是已經達到智慧的極限,而是因為我們對現實的概念完全是錯誤的。一旦我們掌握了現實的本質,意識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2022/05/02 | 港台電視31

城市演化的科學:物種急速演化,適應城市生活

在城市急速擴展下,大自然有不少物種正急速演化以適應城市生活,部分物種的演化過程,或許已縮短至不足廿年。

2021/12/10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曾生存2000萬年,超級掠食者「巨齒鯊」為何滅絕?

對於巨齒鯊的滅絕我們仍未有一錘定音的說法,但在達爾文式的物種競爭中,能夠生存2000萬年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2021/06/17 | 精選書摘

《演化與人性》:未來的儒學應該強化經驗論的成分,孟荀並重

作者李雅明在本書中,把演化倫理學應用到儒家人性論上,調和看似矛盾的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論證出這種有科學基礎的儒家倫理思想,並稱之為「科學的儒家人性論」。

2021/04/13 | 精選書摘

達爾文《物種源始》導讀:科學沒有終極的答案與真理,「恆變」就是演化的真諦

《物種源始》甫一出版便飽受關注與批評,然而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這本書和達爾文的思想被不斷地引用、延伸甚至濫用,比如史賓塞以達爾文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助長了優生學、民族主義等思想。而如「適者生存」的延伸解讀甚至間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仍影響深遠。

2020/08/28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史前水中巨獸——滄龍

電影中滄龍的身軀無比龐大、佈滿尖牙的血盆大口能夠一口把鯊魚吞掉、牠甚至能夠把陸上的恐龍拖至水中殺掉。然而這些並不是無憑無據的虛構情節,按現今的考古學證據來說,電影中的描述是頗正確的。

2020/05/24 | 港台電視31

大自然大不同:橫行世態——蟹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各種生境中安居繁衍出眾多品種的蟹,亦因此被視為最成功的十足目。有學者相信,這種成功有賴於「蟹」的體形,並將這個演化軀幹的過程稱為「蟹化」(Carcinization)。

2020/01/01 | 精選書摘

《亞當與夏娃的興衰》:充滿禁果的樂園並沒有失去,而是從不存在

達爾文仍然小心翼翼,完全不去提《聖經》故事,他知道他的發現對這些故事特別有摧毀性。亞當和夏娃的名字完全沒有出現在《人類的由來》,但他的演化論處理的正是那些構成《創世記》寫作動機的問題:人類從何而來?

2019/10/25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科學考察要注意甚麼?

達爾文的科學考察成果豐碩,但也不是一帆風順,他克服了金錢、暈船、疾病、面對土著等等的挑戰才成功。到了180後的今天,究竟科學家進行大型的野外考察時,要預備甚麼?注意甚麼?要解決甚麼樣的難題?

2019/08/02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解釋生命「從無變有」的三大難關

無生源說是指生命最終是由無生命的東西而來,但從無變有一點也不易,起碼要解決三大難關,包括由無機物產生有機生物分子、有機物獲得「代謝」和「選傳」的能力等等。

2019/05/1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薩波斯基《行為》:有時幫他、有時捅他──為什麼我們老做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行為?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在很多人類最好和最糟的行為上,並沒有試圖給我們教科書式的簡單答案,而是讓我們勤於思考。雖然真的很厚重,可是卻真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讀了這本書勝讀十幾本書,是CP值很高的投資,非常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