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演算法

演算法(英語:algorithm),在數學(算學)和電腦科學之中,指一個被定義好的、計算機可施行其指示的有限步驟或次序,常用於計算、數據處理和自動推理。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6 | 精選書摘

《演算法圖鑑》:重新排列50個數,需要花費比宇宙歷史更長的時間?

能解決同一問題的演算法有多個時,要用哪個比較好?判斷演算法優劣的方法有很多。但一般而言,最重視的是執行時間,亦即輸入內容到輸出答案之間的時間。

2023/09/26 | BBC News 中文

《BBC》調查:TikTok演算法如何讓真實世界雞犬不寧?

據《Tiktok熱潮》(TikTok Boom: China's Dynamite App and the Superpower Race for Social Media)一書作者克里斯・斯托克爾—沃克(Chris Stokel-Walker)在書中披露的一份2021年內部文件所顯示,使用者參與程度是TikTok的「頭號任務」。他告訴《BBC》,該公司想要使用者「積極投入」到應用程式中去。

2023/09/14 | 綠學院

一間健康的儲能公司需要哪些人才?

在一間健康的儲能電池的組織架構設計裡,灰色底的是大部分儲能電池公司都已經配備的人才,橘色底的是未配備的人才,藍色底的則是同場加映儲能公司轉型或升級需要額外配備的人才。我們認為其中有三種人才最關鍵......

2023/08/27 | BBC News 中文

大數據與演算法:Netflix、Spotify、TikTok如何比我更早知道我的性取向?

不單是Netflix。我很快就在其它好幾個平台上也看到了類似的推送。Spotify向我推薦了一張他們稱之為「莎孚式」(sapphic)的歌單——這個字眼是用來形容喜愛女性的女性。幾個月後,在TikTok上,我開始在我的動態中看到來自雙性戀創作者的影片。這些科技平台到底發現到了哪些我自己沒有注意到的跡象呢?

2023/08/13 | 精選書摘

【小說】《雲端操弄者》選摘:該不該將演算法所操弄的女人「殺掉」?

金水曾是人人稱羨的「竹科新貴」,但在園區內,其實他是與主流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邊緣人。就在失業、婚姻也岌岌可危的人生低谷之際,他意外絕處逢生,成為國安計畫的一員,進入「雲端樂園」開發AI/VR電玩,以解決高齡化的長照危機。

2023/07/27 | 精選書摘

《電腦如何學會思考?》:人類教電腦學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類比―數位」轉換能力

這本書引領讀者洞悉自己心智和電腦的運作方式,不只為了回答「人類是否被機器取代?」「該如何向電腦學習思考?」這類問題,而是關於人類知識提供了全新的理解角度。本書非常適合喜歡駭客任務的讀者,必能超越心物二元論、擁有嶄新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

2023/07/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抖音恐淪中共大外宣溫床,「認知作戰」目的分化台灣激起對立

陳方隅說,抖音短影音推播不純粹是演算法推演結果,外媒先前已經揭露,內部員工可以手動決定推播,也就是說在中共領導大前提下,「中共可以決定你看到什麼」;在抖音看到解放軍親民互動成為熱門影片,這不是偶然,這是大外宣一部分;當然中共也可以決定刪除什麼內容。

2023/05/19 | 今周刊

時代雜誌拆除付費牆、Vice聲請破產……「CAR」模式失靈,新媒體的出路在哪?

原為台灣第一大報的《蘋果日報》,2019年推出付費牆,卻招致讀者與廣告收入大幅流失的慘劇,一年後以失敗告終。專家認為在網路時代,新聞媒體乃至整個文化產業,其實不需追求百萬讀者,「只要1000個忠誠粉絲就可以存活」。

2023/05/06 | 創新拿鐵

支持「工人智慧」選書:Bookshop.org如何用「老三哲學」力抗亞馬遜大軍壓境?

眼見網路書店逐漸侵蝕市場,有一群紐約的愛書人憂心如焚,決定號召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利用三大賣點幫助傳統書店線上轉型,並逆著亞馬遜的銷量至上演算法,邀請合作的書店以「工人智慧」選書......

2023/04/26 | 精選書摘

《科技X愛X12則奇思妙想》推薦序:珍奈溫特森談性別與人工智慧史的關聯

珍奈.溫特森著有多部作品,本書是她首本對於近代科技議題的觀察之作,汲取個人多年來對人工智慧及科技領域的省思,整理出十二篇慧黠且靈思處處的散文。以一貫獨特詼諧的敘事風格,由歷史、宗教、神話、文學、種族、性別等多重面向,探討科技對我們的生活及未來造成的影響。

2023/04/22 | 精選書摘

【小說】《機器如我 人類如你》選摘:我猜他如果朝我動手,就能像折牙籤一樣折斷我的胳臂

《機器如我人類如你》這個帶有經典麥克尤恩風味——引人思考,也令人坐立難安——的故事不太算是典型的科幻,反而更是在透過看似帶著完美理性的機器,來反觀我們身而為人的獨特混亂,探索著意識究竟為何物,挖掘道德之中困難模糊的灰色地帶,並促使我們重新思索人的定義。

2023/03/31 | 《科學月刊》

電腦為女性名字履歷打低分、無人機成自動殺人武器⋯⋯如何減少AI使用的倫理與風險?

Google上搜尋資訊、對手機喊「Siri現在外面有下雨嗎?」、]YouTube或Netflix推薦觀賞影片,甚至是投履歷求職、銀行審核貸款申請等都常用到AI技術,它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也正是如此,讓人們這幾年在使用AI時,逐漸發現它可能造成的問題或傷害。

2023/03/27 | 高重建

2008年前,你見過有人吃飯前先拍照嗎?Solution looking for a problem作為創業路徑

我們說某些創業家solution looking for a problem,不要忘了,完全撇開技術,很多時人類根本意識不到那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我小時候住在寮屋,沒見過抽水馬桶,也意識不到清理便便這個problem。弔詭得很,人類雖然貪得無厭,但同時缺乏想像力,發明家除外。只要習慣了,多麻煩都不是問題。

2023/03/14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全球掀起TikTok禁用潮,「中國製造」無孔不入,科技滲透擋得住嗎?

TikTok的演算法真的猛,但各國政府都擔心它侵犯資安,除了全面禁用的印度之外,全球也有十幾個國家禁止公務上使用TikTok,美國更祭出「管理敵對國家科技」的新法。這場平台大障,地緣政治因素也夾雜其中。

2023/03/04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的特洛伊木馬?TikTok如何回應三大網路安全擔憂與質疑?

批評者認為TikTok是一個「特洛伊木馬」——儘管它看起來無害,但在衝突時期可能被證明是一個強大的武器。這一點在美國成功帶頭,呼籲阻止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在5G基礎設施部署時就很明顯,同樣是基於「理論上的風險」。

2023/02/18 | 精選轉載

職業繪師談AI繪圖:藝術家不是因為創作能力低而被AI淘汰,而是因為價格和人心

插畫師Tomer Hanuka的風格作品被未經他本人允許輸入進AI練習庫,他的名字被人輸入超過9000多次,之後更有人利用這樣生成他風格的圖去賣NFT和盈利。另一個藝術家Greg Rutkowski名字則是在Midjourney裡面被輸入9萬多次,導致他現在Google自己的名字,出現超多不是他畫的作品,甚至蓋過他的原創。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2023/02/06 | 精選書摘

《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2》:每天晚上10點前睡覺、凌晨4點起床寫報告的理由

在《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當中,遊牧民告訴大家,他如何從新聞中尋找資訊和關鍵字,將新聞和獲利連結在一起。在本書中,他要進一步告訴大家,如何累積知識,才能在訊號出現時早一步察覺,同時用最快的反應速度進場投資。

TNL+ 2023/02/06 | 謝達文

六個Q&A解釋英國《線上安全法案》:祖克柏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如何保護受影響最深的兒少?

相較於台灣的大眾討論,大量集中在討論「假訊息」、「政府不喜歡的言論」,英國政府、反對黨和公眾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各種網路上有害的訊息,最為指標性、最常被引用的事例,就是受到暴力、厭食、自殘等訊息影響的兒童、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