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0 |
《地獄之行》:納粹政權雖已滅亡,但蘇聯這個人們心目中的威脅體現了相同的邪惡
英國歷史學家、希特勒研究權威伊恩.克蕭,20世紀史詩二部曲《地獄之行》、《激盪時代》。1914到1949年是個大混亂的時代,克蕭以民族仇恨、國家利益、階級衝突、經濟危機等四條互相交織影響的主線為經,歷史事件順序與各地區不同背景為緯,譜寫這前後達四、五十年歐陸局勢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2/04/30 |
【書評】《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下):「女性」作為哲學家,與男性為什麼、有什麼不同?
在這長期由男性主導的世界,作為「女性」本身就持續存在於某種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之中,這讓她們在成為哲學家的路上,加倍需要勇氣和獨立性——我想這是蘭德、波娃、韋伊和鄂蘭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擁有不在意他人和社會眼光的勇氣,在思想上亦各自成一格,難以被簡單歸類到單一特定的哲學類別當中。
2022/04/30 |
【書評】《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上):在納粹崛起的動盪年代,閱讀女性哲人思辨之路
今年剛出版中文版的艾倫伯格新書《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在寫作風格和結構上完全延續了《魔法師的年代》,聚焦1933-1943年間,漢娜・鄂蘭、西蒙・波娃、西蒙・韋伊和艾茵・蘭德的生命與哲思。
2021/10/07 |
《海德格:其人及其時代》:在哲學上,漢娜鄂蘭如何一直「忠於」她的老師海德格呢?
本書以哲學家的生平作為主軸,加入不同史實與二手資料補充,進而帶出哲學家的思想發展與流變。不管是深入研究海德格哲學,或者是要一窺哲學家跌宕起伏的思想和生活,這部作品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2021/05/17 |
泰瑞伊格頓《論悲劇》:簡言之,悲劇是一種政治的順勢療法
當代文學、文化評論界最具國際聲譽的學者泰瑞・伊格頓,帶你探索從古希臘到現代悲劇的演變及其意義。伊格頓認為,悲劇沒有死亡,還說:「悲劇是用來衡量我們人類最終價值的尺度。」
2021/05/17 |
漢娜鄂蘭《人的條件》前言:我在初版60年後重讀本書,仍舊懾服於鄂蘭的先見之明
本書是一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思想拼圖,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都可以帶著思考去行動、啟動新的事物,儘管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測的。
2020/03/02 |
《大審判家弗里茲・鮑爾》:所有納粹親衛隊成員全都在分工下,推動一個殺人工廠的運作
一個人如果明知一部機器就是用來殺人,但他非但沒有拒絕,反倒還參與維持這部殺人機器的運作,那麼他就是殺人的共犯,無論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他是在那個位子上貢獻其一己之力,也無論他是在毒氣室旁、抑或是在更衣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