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火星

火星(拉丁語:Mars;天文符號:♂),古稱熒惑,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8/20 | TNL國際編譯

NASA洞察號探測器與深空網路:發現火星自轉每年快4毫秒,內部有熔融狀態的金屬核心

研究結果發現,火星自轉的速度每年增加約4毫秒(0.004秒),使得火星上「1天」的長度,縮短了將近1毫秒(0.001秒)。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火星自轉速度增加的原因,不過他們推測是由於火星2個永久極冠上「冰」的增加,導致陸地範圍擴大,進而影響了重力的牽引,使火星自轉加速。

TNL+ 2023/05/24 | TNL國際編譯

紐約新創研發用太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製成食物,可望為太空食品開啟新篇章

探索月球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預計在數年內就會送4名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並執行繞月計畫,倘若成功,這將是自1972年阿波羅17號(Apollo 17)以來,首次執行的人類踏上月球任務。然而該計畫的時長恐達數月甚至超過數年,因此太空人的飲食系統供給至關重要。

2022/12/06 | 物理雙月刊PSROC

在人類登陸火星之前,我們有辦法先讓水和二氧化碳重返火星嗎?

火星地表平均溫度比水的冰點還要低50度。大氣層過於稀薄,無法留存液態水。不過,地質學的證據顯示古代火星的表面充滿液態水。當時雕刻河道並侵蝕地表的水又去了哪裡?有沒有辦法能讓水和二氧化碳重返火星呢?

TNL+ 2022/11/20 | TNL國際編譯

研究:澳洲內陸疊層石由35億年前微生物生成,推測火星岩石可能有類似的古生物結構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團隊指出,澳洲德雷瑟地層的岩石經歷了風化作用,與火星表面一樣佈滿了赤鐵礦。如今科學家們與NASA合作,期望透過比對毅力號探測器在火星採集的岩石樣本與澳洲內陸的古化石,探尋火星上曾經有生物存在的痕跡。

2022/11/19 | BBC News 中文

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澳洲內陸35億年歷史的岩石,可能為科學家提供線索

澳洲內陸有35億年歷史的岩石可能為科學家提供線索,幫助釐清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研究澳洲岩石的科學家說,遠古的微生物可能影響了這些岩石的構成,因此美國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應該在火星上搜尋類似年代的岩石。

2022/10/30 | 精選書摘

《宇宙大哉問》:改造火星需要什麼?我們能讓火星變得像地球一樣宜居嗎?

如果我們想打開火星上的恆溫器並使它成為一個更舒適的居住地,我們需要考慮行星溫度是怎麼來的,主要由兩個基本因素決定:一、從太陽獲得多少熱量。二、保留了多少熱量。

2022/07/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蓋婭假說」之父洛夫洛克103歲辭世:預告了氣候變遷的厄運,希望人們記住地球自我調節的能力

提出地球有自我調節能力的「蓋婭假說」,也曾對氣候變遷提出開創性想法的英國環境科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於昨日去世。在長達四分之三個世紀的職涯中,他研究病毒、臭氧層、告訴NASA火星上沒有生命,更幫忙塑造了環境運動。

2022/06/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衛星實力全球前15大,「火箭阿伯」吳宗信建議鴻海直攻太空殖民

對於太空新商機,吳宗信表示,現在太空殖民也成為焦點,火星是未來目標,第一步月球將是最快的,像鴻海這麼大的集團,「眼光可以放遠一點」,搶攻20年甚至30年後的資源,月球會是很好的跳板。

2022/05/15 | 創新拿鐵

用二氧化碳製作伏特加、乾洗手和香水?也許,再過不久我們可以在火星上乾杯!

當酒商遇見化學博士,把骯髒碳排轉化為純淨伏特加後,不只能做美酒和香水,更在疫情期間扮演紐約救星。而他們拯救地球後的下一步就是:征服火星,當NASA認證的火星移民拓荒者!

2021/11/30 | 莊貿捷

(更新)星際飛船猛禽引擎難產,SpaceX面臨破產危機!傳馬斯克賣特斯拉股票是為了籌資續命

近日馬斯克寫給SpaceX員工的信件提及,新一代火箭星艦(Starship)的猛禽(Raptor)火箭引擎生產陷入「危機」,如果該公司無法達成在明(2022)年每兩周發射一次星艦的飛行頻率,SpaceX可能會面臨「真實的破產風險」。

2021/08/21 | TNL國際編譯

NASA火星探測器「毅力號」採樣的岩石標本不見了!科學家想在標本裡找什麼?

科學家或許無法發現火星上有任何生命跡象,但如果他們成功發現了,並且證明火星生命與地球上的生命具有共同的進化譜系,那我們至少能知道一件事:我們在宇宙中並不孤單。

2021/07/09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人類移民外星,還要準備什麼?

以長期考慮,若要讓人類長期生活在別的星球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製造出和地球一樣的各種環境,維持最接近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

2021/05/21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火星任務——尋找遠古生命痕跡

今集《零距離科學》會為大家介紹近年正在進行中的火星探索計劃,和經歷在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下不一樣的火箭發射倒數。

2021/05/08 | OCF Lab

【數位公民時事報】NASA無人機登上火星,Linux開放原始碼扮演重要角色

超過一萬兩千開源人貢獻的無人機登上火星,為Linux創下開源史上新「高度」!此外,中國數位壓迫之手再次深入女性運動、歐盟AI新規草案引起社會議論,開放政府夥伴等組織也整理出管理線上政治廣告的要訣。

2021/04/26 | 精選轉載

麥特戴蒙準備好你的馬鈴薯,「火星氧氣生成裝置」成功啟動

MOXIE在4月20日進行了第一次實驗,開機一個小時,成功製造了5.37公克的氧氣,大約可以讓太空人呼吸個10分鐘,NASA於4月22日發佈了這個新聞。

2021/04/26 | TNL 編輯

成功製造氧氣、讓直升機在火星上飛,NASA「毅力號」操控工程師來自台灣

來自台灣、旅居美國的工程師嚴正,目前在NASA服務超過20年。自2003年開始,嚴正參與了4次NASA火星探測計畫,他所領導的工作小組負責操控火星車。

2021/02/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阿聯「希望號」成功探測火星,盤點二戰後中東各國的太空探測「瘋」潮

過去10年中東和北非國家太空支出成長將近一倍,而這種區域太空探測起源可追溯到1960年代初葉,包括埃及、黎巴嫩、伊拉克、伊朗等國都曾參與,以色列甚至曾經歷登月夢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