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無家者

露宿者,也稱流浪者、野宿族、遊民、街友、無家可歸、無家可歸者(英語:homelessness),指的是一些因為經濟能力不足或身心健康等因素而居無定所或居住在最低標準以下的人,在公園、騎樓臨時避難所天橋底、地下道及住宅後樓梯等地棲身的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6 | 蕭如芯

印度政府以「城市美化」之名拆貧民窟,近30萬人流離失所,外界批:為了G20峰會做形象

印度當局指控貧民窟居民非法侵佔土地並違法建屋,並要求「非法侵佔者」在15天內自行承擔成本以拆除「非法建築」。人權團體對拆遷執行的時間點提出了質疑,他們聲稱,政府為了給外國政要留下深刻的印象,才進行美化工程,以便清除城市裡的貧窮者。

2023/07/26 | 王昱晴

英國租屋危機:無家者人數創歷史新高、修法禁止房東無故驅逐房客

近年來,台灣的房價和租金年年攀升,買房成為一大難題,租金也成為不少上班族的經濟負擔。不只台灣遇到高房價,英國也同樣面臨租金上漲、貸款利率提高等困難。英國政府表示,未來政府將放寬房屋擴建和改建的規定,希望藉此增加住屋空間,以解決英國當前的租房危機。

2023/07/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茶室女人心》作者李玟萱:抹去獵奇心態,才能將她們生而為人的存在無限放大

書寫《茶室女人心》時,李玟萱透過篇章安排與人物刻畫,著力強調每位婦女生命的獨特性,「卸下茶室工作,把每位婦女放回日常生活,她們都是某個人的阿嬤、母親、女兒,」她們的存在無法、也不該被概括表述。

TNL+ 2023/05/16 | 殷琦

多倫多鐵路問題多:爆炸才上新聞、成為與多倫多陌生人聊天話題?

一般的慢駛、停駛對多倫多公車局而言是家常便飯,哪怎樣的情況才會登報上新聞呢?大概就是地鐵站內發生爆炸或者有人受傷甚至死亡才會上報了。這不是說笑,2023年4月25日TTC的Bloor Yonge站就在鐵路內發生爆炸。

2023/04/05 | 有關人類學

讀《債務危機下的南韓人》:露宿街頭也分等級,只有「IMF無家者」才值得金大中政府援助

1997年,破產的韓國政府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條件的金融援助,被迫開始一系列的組織與經濟重整計畫。此時大財團開始裁撤一批又一批員工,中年失業的男性被媒體起了個名字:「IMF無家者」。

2023/03/25 | 法扶報報

「遊民人權」是文明國家的試金石,台灣政府仍停留在消極的「殘補式福利」

許多人對街友的印象停留在好吃懶做、骯髒酗酒等社會安全層面,但事實上,法國研究調查指出,有10%街友擁有高等教育文憑,而許多台灣街友在進到街頭之前,也是有一份穩定的白領工作。他們缺乏的不是每天活下去的基本溫飽生活,而是重回正常人生軌道的一股推力。

2023/02/12 | 讀者投書

女性街友的困境:那個你稱之為「家」的地方,可能是她好不容易才逃出來的地方

根據行政院統計,全台街友總數約為2910人,而其中女性街友為438人,約佔15%。作為無家者中的少數,女性無家者除了欠佳的身心靈之外,還要面對在街頭上遭性騷擾或性侵的可能,這也是許多女性無家者會選擇剪極短髮、選擇較陽剛的穿著的原因⋯⋯。

2022/11/24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林立青媒合街友成立「友洗社創」:不只洗地,更要洗刷汙名、洗出驕傲

在三級警戒時投入萬華物資救援工作的作家林立青,看到街友協助社福團體洗地板與有榮焉的表情,讓他興起創立公司媒合街友洗地板的念頭,「過往街友賴以為生的街口舉牌、發傳單等零工,每天頂多只能領500至800元,但在友洗,每一名街友每天工作7至8小時,只要沒遲到、順利完成進度,最低保證能領到1500元現金。」

2022/09/05 | 游家權

【關鍵專訪】人生百味 X 新巨輪協會:「弱弱相助」向社會輸出新的文化,打造具有修復力和包容性的社群

新巨輪協會和人生百味除了提供貧窮者工作外,也嘗試讓這些遭到社會排除而失業、無家或關係瓦解的人,都能在這個社群中找到安身之處,舒緩疲憊緊繃的身心,並獲得連結感。

2022/08/18 | TNL特稿

【2022桃園電影節】專訪《最後一票》導演彭之軒:我很慶幸能夠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為他留下紀錄

之軒導演原先想創作一齣關於癌末老人,在生命的盡頭仍想拚搏些什麼的故事,在偶然閱讀到《無家者》這本紀實書後,萌生將兩者結合的想法,自己與這個族群最接近的經驗則源自於工作。

2022/07/18 | nippon.com 繁體字

被遺忘在街頭的群體:從女性街友談日本家庭內「隱性貧困」問題

在這場看不到盡頭的疫情中,向生活窮困者免費發放食物的地方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排隊。其中還有人因雇傭關係終止等原因失業而無法支付房租,面臨失去住所的危機。京都大學研究所副教授丸山裡美曾對女性街友進行過長期的田野調查,我們請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難以看清真相的女性「隱性貧困」問題。

2022/03/07 | 新作坊

三級警戒期間的街友關懷行動(上):疫情衝擊下,對街友們發放食物真的是雪中送炭

為了更進一步提供街友在疫情間的餐食,協會資深的黃社工想到發放餐券的方式,讓街友拿著協會特製的餐券到合作的便當店領取便當。由於店鋪營業的時間都可領取,因此街友們可以分散時間前往,解決了領餐群聚的問題。

2022/01/28 | TNL 編輯

加州為舉辦「超級盃」清除無家者營區,抗議者:假消防安全之名實則想讓窮人消失

「NOlympics LA」的成員Annie Powers批評:「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透過體育資本主義、慶祝活動、超級杯或奧運會等其他大型活動,這座城市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更適合外來投資者。因此,他們致力於讓窮人消失在街頭。」

2021/12/08 | 精選書摘

《危殆生活》:有著「值得被幫助的貧者」的外型,他們這樣的人在公園的艱苦人裡位階很高

本書以在艋舺公園從事的民族誌為素材、從連帶分析的角度切入,呈現無家者在工作、休閒、親密關係、社交上,如何運用豐富且多樣的連帶,滿足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但是,因為不確定性高的露宿環境、不穩定的經濟生活、社會汙名及歧視、制度性支持的缺乏,使得無家者之間這些豐富的連帶較一般人更顯脆弱。

2021/12/08 | 精選書摘

《危殆生活》導論:「好吃懶做、拋家棄子、孤離悲慘」等刻板迷思外,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2021/12/03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所謂遊民,不過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市民:「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十年前,在寒冷的平安夜裡,公權力用冷水柱驅趕遊民,就像這些人不屬於這裡,不屬於這個城市。在那之後,社會開始關注這個議題,許多公民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決定從根本解決問題⋯⋯

2021/10/10 | 精選轉載

【專訪】師大徐敏雄談「行動研究」:培力街友進行萬華社區營造,一場持續10年的社會包容實驗

許多像夢想城鄉協會這樣的團體,從過去為萬華的乞討者提供沐浴、食水、技能培訓等傳統的社會救助,到現在持續尋找更多元的方式幫助街友重返社會。然而,計畫總在「研究」中看似美好,在「行動」中卻是另一回事。

2021/09/06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全世界最嚴苛的「低收入戶」審核:找家之前得先有家、長期失業卻計入基本薪資?

在臺灣,或從華人文化來說,「家戶」概念根深柢固。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承擔扶養義務與照顧期待,所以進行低收入戶審核時,會同步計算配偶與父母子女等一親等的所有收入。然而,這卻產生了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