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父權

父權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中,支配地位和特權主要由男子佔據。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04 | 方格子vocus

上野千鶴子X鈴木涼美《始於極限》:為什麼我們不敢自稱女性主義者?

當我自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時,會發生什麼事呢?連在媒體內部打滾多年的前輩,都自認因「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吃鱉,難怪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犀利地指出:「媒體一直在醜化女性主義,長期將女性主義者描繪成可怕的女人或討人厭的女人,女性又從小被灌輸與男人為敵會吃虧的觀念……她們抗拒女性主義的原因肯定是出於諸多方面,但追根究底,我們的聲音似乎沒有被聽見。」

2023/10/17 | 讀者投書

從陳乃瑜批「只會護航的花瓶」反思父權邏輯與女性職場困境

在近日陳乃瑜議員批評國民黨戴湘儀議員是「只會護航的花瓶」的風波中,部分反對戴議員被稱作「花瓶」的人,竟轉向羞辱陳乃瑜議員的外貌,稱她是「忌妒」、「破掉的花盆」等。對於女性外貌的關注、吹捧或貶抑,其根源是相同的邏輯——女性存在的價值,並非她們在公領域中能夠展現的能量,而是在私領域中能夠帶來的瑣碎話題與八卦。

2023/09/10 | 精選書摘

《我當AV女優的那些年》:對男人而言,到現在女人還只是「洞」與「袋」

如果《AV帝王》是從男人的視角,看AV帝國的紙醉金迷和泡沫的破滅。《我當AV女優的那些年》,則是將被商品化的AV女優,重新變回了「人」。這是一本「以AV女優作為職業」的女人們的故事。是有色有味的女人,真正的柴米油鹽、愛情與友情。

2023/09/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父權又厭女的歐威爾,與被消失的歐威爾夫人

歐威爾早年一篇長文〈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評述這位同樣把妻子當成糟糠的大作家:「一位作家的文學人格與他私底下的性格幾乎沒有任何關係。私底下的狄更斯,的確可能是個不管他人死活的自大狂⋯⋯」這不正是歐威爾的夫子自道?

2023/09/0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misogyny」是否不該翻譯成「厭女」?

我自己相信「厭女」有機會在不改變翻譯的情況下逐漸普及,就像我相信過去幾年來以比較合理的方式使用「歧視」的人越來越多。然而我也可以理解有些人覺得「厭女」會引誘人以字面理解,因此在倡議和討論上不好用。如果要用其他詞彙取代「厭女」或者並行使用,有哪些可能選項?

2023/09/04 | TNL特稿

吳曉樂讀《始於極限》: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從這裡開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與性、婚姻、工作、獨立、男人等,與女性切身相關的十二大主題。一字一句直指核心,無從逃避。從現實的極限出發,叩問真正的解答與希望。

2023/08/14 | 德尼思化

《Barbie》:推倒重來的性別實驗樂園,以苦痛連繫理念之外真實的人

有些人會批評這部電影過於說教,像Gloria透過說出女性困境的宣言喚醒其他遭洗腦的Barbie。如果我們轉換另一個角度,視《Barbie》為喜劇的話,或能消解這些講道理的生硬感覺。那是美國喜劇常見的手法,將極端的刻板印象,以重複疊加的誇張、嘲諷形式呈現。如此表達,往往會刺痛不少人的耳朵。

2023/08/1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為什麼歧視和厭女不見得都是出於「惡意」?

「歧視」隱含著「看不起人」的意思,但你不需要看不起人,也能歧視人,你只需要握有對對方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就行。「厭女」隱含著「厭惡女性」的意思,但你不需要厭惡女性,也能厭女,你只需要習慣某些父權秩序,然後在有人似乎不打算遵守的時候善意提醒他就行。

2023/08/04 | 賴明君

韓國《芭比Barbie》票房不佳,婦女運動人士:「怕被貼上女權標籤」為主因

韓國婦運人士Haein Shim向《衛報》表示,韓國的女性觀眾可能會猶豫是否要去看這部電影,畢竟在這裡,「害怕被貼上女權主義標籤」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而《芭比》作為1部女性主義的電影,即便是以幽默的形式呈現,在韓國仍被視為相當禁忌的主題。

2023/07/27 | 方格子vocus

【影評】《Barbie芭比》:融合荒誕迷因與性別教育的閃亮粉紅派對

《芭比》不負我高度期待,觀影過程中驚嘆連連,從沒想過這個曾被寄予能帶給女孩們無限想像力之厚望,卻在當今社會被打為退步象徵、貼上「胸大無腦」及「物化女性」等標籤的玩偶,居然可以開展出飽含社會議題又從頭幽默到尾的顛覆性敘事。

2023/07/2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厭女」就是討厭女性,對嗎?其實並不是

值得注意的是,厭女行動雖然是針對不服從父權秩序的女人,但實際上管轄和約束了所有女人。這就像是:就算一個獨裁王國只處罰反抗者,這個王國依然管轄和約束了所有國民:反抗者受處罰,而其他人則因此不反抗。

2023/07/21 | 歪脑|WHYNOT

遲到多年的台灣MeToo運動衝擊空前,「亞洲第一」的性別平權難以改變父權沉痾?

這場MeToo運動,是對台灣「人權立國」和制度願景的一場全新考驗。但是,它並不説明台灣的性平努力就失敗了。在父權社會,性騷擾現象其實一直存在,只是在MeToo運動之前沒有被揭露、被重視、被公開討論,除了女性被輕視、大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還有礙於人際關係和權力結構壓力,令其無法形成公共議題。

2023/06/15 | 方格子vocus

性、謊言,還有權力遊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名作《鋼琴教師》

一般人提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馬上會聯想到的作品則是《鋼琴教師》,而是什麼促使葉利尼克進行寫作?她的回答是:「我創作的衝動來自一種巨大的仇恨,一種針對社會現實產生的廣泛仇恨。我遭受的一切不幸,無論是男人還是我的私人生活,我都會將其拔高到一個更廣泛的層面。」

2023/06/0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關於歧視、仇恨言論與言論自由的書單

在現代民主社會,我們期待言論自由帶來許多好東西,例如讓人類社群藉由完整的討論來明智、公平的決定社會前行的方向。就是因為語言和討論非常重要,我們才更需要看得見這些不中立之處,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對語言和討論更有警覺,讓這些工具帶來更多好處、更少悲劇。

2023/05/2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談「非自願單身」——父權如何影響男人?

現代的非自願單身者認為女人是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因為他們預設所有人都跟他們一樣,把求偶當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項,然而若他們能意識到這種想法本身也是父權的產物,或許更有機會用合理的方式對待自己。

2023/05/10 | 張博丞

印度僅10%女性符合就業條件,父權社會成兌現人口紅利一大阻礙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發現2022年,在達到工作年齡的印度女性中,只有10%的女性符合就業或正在求職的條件。印度根深蒂固的傳統社會風氣,是女性勞參率低落與求職困難的主因。印度仍然是一個父權社會,認為女性應該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對職業婦女多持負面印象,印度社工喬漢就直言:「當我開始工作並離開家時,我的家人常說我一定是在當妓女。」

2023/05/04 | 李佳軒(Sean)

【影評】《愛情美樂地》:「愛到卡慘死」的故事,父權、同志、跨性別的巴基斯坦社會

電影《愛情美樂地》,故事背景是巴基斯坦傳統典型的穆斯林家族,注重傳統禮節,束縛在宗教與禮俗的家園環境下,他/她們的身處的此刻或許早早被烙印了未來。從角色面對的困境,我們看見了悲劇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