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父親

父親簡稱父,或稱爸爸、爹,是一種親屬關係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的男性的稱呼。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9 | 精選書摘

【小說】《水中家庭》選摘:七歲時,我不得不打斷父親與母親的漫長爭吵,因為上圍棋課的時間到了

小說一邊回應著時代的工程難題:離岸風電、大埔案、核能公投、疫情時期,一邊以冷靜的的文字,白描了理工科男生冷專業的背後,家庭裡甜蜜辛酸、溺水的日常。

2023/08/15 | 方格子vocus

承載父母失能的「傳聲筒孩子」,練習說「不要」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能夠左右自己人生的只有自己」。若你的父母不成熟,那你要更加地成熟,讓他們也學習到,有些事情是要他們自己所負責。對於父母而言,要審思的是,為何將子女變為溝通工具?對於關係上的溝通失能,投射了多少遺憾給自己子女,灌輸了多少不合理的期待在他們身上?

TNL+ 2023/08/04 | TNL國際編譯

美國研究:僅1/4父親知道如何協助嬰兒入睡、有丈夫的支持95%母親更容易泌乳

該項研究針對「母乳哺餵」及「幫助嬰幼兒入睡」進行調查,希望能了解雙親在養育孩童的參與上,是否會造成往後孩童發育上的差異。研究結果指出,無論是在哺育母乳還是在幫助幼兒睡眠上,父親都扮演了頗為重要的角色。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也讓美國育嬰假及相關留停政策的討論又再度浮上檯面。

2023/01/24 | 精選書摘

《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父親到底用他的生命教會了我什麼?

人生是一趟單向的旅程,旅程的路上有各種不同的風景,有歡樂也有悲傷,主動脈所描寫的醫病實況、禪修的心得,就好像是他眼裡所看到、所經歷的那一幕幕風景,不管季節如何變動,時間如何長遠,他們都會一直影響著他的心,以及所有讀者的心。

2023/01/08 | 精選書摘

【小說】基列系列《家園》選摘:基列鎮長老教會二十歲以上的教徒,大多曾在他肩上哭泣過

他們全都稱這裡為家,但他們從來不留下。婚約告吹的乖女兒、末路窮途的浪子,因無奈而返家的兄妹倆面對命懸一線的老父親,希冀能在彼此的珍重裡,尋得最終的和解、最後的希望。

2023/01/05 | 《科學人》粉絲團

親子互動治療對於「侵擾性行為障礙症」的兒童有什麼幫助?

親子互動治療(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主要是針對2~7歲具「侵擾性行為障礙症」(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的兒童和其父母所設計。具「侵擾性行為障礙症」的兒童,會一再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倔強、具敵意、不聽話和對抗的行為模式,或是出現嚴重攻擊和反社會行為。

2022/12/11 | 精選書摘

《為管教立界線》:孩子真正的快樂來自成就自己的夢想,而不是爸媽的夢想

我們不需要讓孩子覺得他被勉強,但也不要讓自己太委屈。說真的,像個聖誕老公公般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其實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教養方式,但所有的捷徑都會產生代價,是需要日後再去彌補與承擔的。

2022/11/12 | 精選書摘

【小說】《林肯公路》選摘:典獄長告訴埃米特,還清欠社會的債之後,他面前還有整個人生

360度環場的多視角敘述:作者首度嘗試從八個不同的敘事者角度來寫故事,使得結構與層次更加豐富,角色也更立體,各個角色內心與行為描寫細膩,那些個性充滿缺陷卻同時令人著迷,也讓讀者忍不住同理,並且隨故事進展擔憂其命運。

2022/11/11 | 精選書摘

《有毒關係》:他很害怕手機響起,只要手機來電顯示「爸爸」,他的心就會開始狂跳

只要手機來電顯示「爸爸」,他的心就會開始狂跳,腦袋一片空白。「爸,你打給我嗎?」而他父親以那種特有的口氣回答:「對,我打給你。」然後K 什麼話都說不出口了,因為就算問了打電話來有什麼事,也只會聽到一陣咒罵。此時此刻什麼也做不了的無力感支配了他,他徹底成了有毒關係的犧牲者。

2022/11/09 | 精選書摘

《父產科》:高齡產婦與生出唐氏症兒的風險相關,那高齡父親對新生兒的影響呢?

父親高齡與孩子思覺失調症和自閉症相關的初步發現已被多次證實。2012年發表在《自然》的一篇文章登上《紐約時報》頭版,內容令人震驚,稱高齡男子精細胞的突變,相較於高齡婦女造成胚胎的染色體數目變異,兩者導致的新生兒發育違常,在比例上相當。

2022/10/29 | 精選書摘

《我們沒有好好道別》:我坐在兒子的棺木旁,兩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煙消雲散

現在我坐在他的棺木旁,兩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是一種自然而然又讓人安心的連結感。我一開口,想說的話便滔滔不絕流瀉而出。我告訴他,我知道他並不好過。我也告訴他,我原諒他了—這麼多年來的衝突和難堪、他嚴重的成癮問題,還有他自殺的事。

2022/10/08 | 方格子vocus

【書評】村上春樹《棄貓》:一滴雨水的歷史,也有將其傳承下去的一滴雨水的義務

「傳承」是本書強調的重點概念之一。從一開始村叔的父親考慮是否需要接手家裡的寺廟,到他猶豫是否要和年幼的村叔講過去參戰時處決俘虜的經歷,再到他指望村叔走上和他一樣的路等等,談的都是一種傳承的概念。

2022/10/01 | TNL特稿

【台劇】《誰說媽媽像月亮》:如何將落葉歸根的「父系邏輯」,翻轉為親親吾愛的「母系感性」?

在當下的浮躁台灣,誰還想再聽上一遍國共內戰的老調?又誰還敢碰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落葉歸根的故事?因而,如何體貼老兵的生命記憶與懷鄉情結、而不是立即喊打喊殺、抗中保台,如何敏感處理台灣人內部的省籍、階級與原漢衝突,都是《誰說媽媽像月亮》在重新訴說一個大時代動人故事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2022/09/19 | 《科學人》粉絲團

精神創傷的表觀遺傳學:雙親遭受的逆境經驗,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生物痕跡」

表觀遺傳學應該可解釋為什麼精神創傷的影響會在當下威脅消失後仍然持續甚久,而且也指出了精神創傷影響後代子孫的多重路徑。

2022/09/18 | 精選書摘

《單親,我們可以的!》:關掉GPS系統的某一晚,我開車撞上了一名小女孩

意識到自己弄出了什麼事,讓我的胸口更加沉重。我不希望讓他們看到我在哭。我退開來,走到街區的盡頭,用雙手掩住臉孔。有人對新生活的快樂盼望粉碎了。都是因為我。兩隻小小溫暖的手臂抱住我的腰際。我轉身發現艾蒂娜的姊姊仰頭看著我,棕色眼眸在亮片頭巾下含著淚。

2022/08/1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父親養成指南》:人都是當爸爸後才開始學怎麼當爸爸的⋯⋯是嗎?

過去十年,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演化人類學家安娜.麥菁(Anna Machin),勾勒出從受孕、蹣跚學步到以後的旅程中,小孩如何需要父親,其中包括異性戀和同性戀的父親。 這本書不是假設父親應該是什麼,不是本談「應然」的書,而是本談父親本來面目的書,探討的是「實然」。

2022/05/07 | 精選書摘

畢恆達:「斷食善終」是母親長期的計畫,也是對於死亡的坦然

全書從畢柳鶯醫師母親的身世、母親家族遺傳的小腦萎縮症,到母親如何勇敢面對死亡;也從如何幫助母親斷食想法的由來、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歷程,到探討台灣現階段有關善終議題的現況以及可以再努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