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以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國的琉球族為由,藉口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大清政府和日本國兩方的外交折衝。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06 | 精選書摘

苦苓《台灣史必修Taiwan Special》:李仙得的行為算不算是「賣台求榮」呢?

鄭成功、劉銘傳、辜顯榮、余清芳、林獻堂、謝雪紅、陳儀、雷震……這些人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是你真的清楚他們是誰嗎?他們又為台灣歷史的發展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與改變?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作者透過其特有的幽默風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敘說這一個個在台灣歷史中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2022/12/21 | 彭振宣

台灣的地緣政治命運就是「四戰之地」,只有「武裝到牙齒裡」才有爭和平的籌碼

其實古今中外所有的例子,都指向處在「四戰之地」的人民只有在自己武裝起來後,才有跟周遭強權談和平、爭中立的底氣。只有你真正能讓對手感到威脅,對手才會把跟你和平相處當作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選項。所以今天面對增加役期、購買軍火之類的政策,大家應該要想得更遠。

2022/10/06 | 精選書摘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導讀:全球史視野下的十九世紀中期

兩個力挽狂瀾的大帝國(大清、鄂圖曼),兩個急起直追的小國家(俄國、日本),以及一個剛成立的新興民族國家(義大利)。以1861年為舞台,一群運籌帷幄的歷史人物為主軸,我們得以看見大時代的巨變浪潮下,充滿能動性的個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抉擇,為自身國家引路。

2021/09/04 | 《思想坦克》

從《斯卡羅》思考歷史小說的曖昧性:一段陌生的台灣史,卻主宰著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如果觀眾看《斯卡羅》已經覺得當時的歷史相當複雜,應該要更加深入由「羅妹號事件」所引起的後續連鎖反應。這件事讓台灣重新站上國際舞台,但也讓我們的命運捲入了國際勢力的爭奪。

2021/08/20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羅妹號事件、斯卡羅考古揭密:瑯嶠原住民有多強大?社頂遺址發現大量「舶來品」

為何在船堅砲利的西方強權面前,部落族人能夠擊退美國艦隊的征伐、與美方代表平起平坐談判?透過考古學的視角,我們得以揭秘「斯卡羅」在19世紀的強大實力。

2020/06/17 | 黎蝸藤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五):「牡丹社事件」與「琉球處分」,日本是正義的一方嗎?

在回顧琉球處分的歷史時,有一點必須強調。中國在有關藩屬、領土、主權等問題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紙面上的權利多,能令中國振振有詞。但一說到實際上承擔的義務,中國的理據就慘不忍睹。

2020/06/08 | 黎蝸藤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四):中國戰狼外交官激怒日本,終讓琉球國走入歷史

這種僵局下,李鴻章提出由第三國調停。這時,在世界聲譽甚好的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環遊世界到達東亞,格蘭特與恭親王在北京會見,答應調停。了解過各方觀點和在審視各方材料後,格蘭特敦促兩國和平解決,這樣才把兩國又拉在談判桌上。

2020/05/26 | 黎蝸藤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三):日本出兵牡丹社,打的算盤是中國會在琉球問題讓步

雙方進入最後階段談判,即中國如何撫卹琉球被害者,如何補償日本軍費和在台灣修建的道路和營地等。至於琉球問題,則果然如日本所願,被急於讓日本退出台灣的中國所默認了。

2020/05/21 | 黎蝸藤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二):羅發號事件與「南岬之盟」,證實台灣東部不屬於清朝

「羅發號事件」和「南岬之盟」在國際法上有重要意義。最開始美國把台東理解為中國的領土,因此要求中國政府處理。但中國政府的表現讓李仙得大失所望。

2020/05/14 | 黎蝸藤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一):琉球是否屬於日本?這個問題造成台灣近代史的開端

日本兼併琉球是近代領土擴張運動中,第一次「侵略型」的擴張,日本自己也很心虛。除了試圖讓中國直接承認之外,日本更保險的做法,還是在國際法上製造先例,造成「琉球屬於日本」的國際法例子。

2015/09/15 | Shih Yuan

乙未割台特展中研院開幕 台史所:將「翻轉」單一抗日史觀

謝國興強調,過去只宣傳一種歷史,這是很不好的習慣,中研院特設此展,企盼展示歷史上的多元觀點,跳脫以往「抗日者才是英雄」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