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物理學(源自古希臘語:φυσική(ἐπιστήμη),羅馬化:physikḗ (epistḗmē),直譯:大自然的知識,源自φύσις,轉寫:phýsis,直譯:大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的自然科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10 | 物理雙月刊PSROC

風如何將能量傳遞給海面,進而產生波浪?物理學家這麼解釋

即使是一般的觀察者,也能明顯地看出風在水中所引起的波浪。這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數學家及物理學家的關注。即便如此,現在的研究人員仍無法對此現象進行完整的描述。

2023/03/31 | Castaly Fan

天空為何是藍色(下):人類150年前就知道「藍天」原理,但一世紀後才清楚「黑夜」的原因

「天空是藍的」這僅僅是個光學問題;然而,「夜空是黑的」這則涉及更深奧的宇宙學問題。人類在150年前便證明天空是藍色的,卻在將近一個世紀後、大霹靂理論與宇宙微波背景相繼被證實時,科學家才更確立星夜總是黑色的真正原因。

2023/03/06 | 物理雙月刊PSROC

克魯克斯發明的「陰極射線管」改變整個化學和物理學,晚年卻成為靈媒欺騙的對象

克魯克斯的一生是一項持續了67年的不間斷的科學活動。他的勤奮和才智被廣為認可,他在化學和物理方面的實驗以其設計的獨創性而聞名,他被認為是「出色的實驗家」。 他對純科學和應用科學、經濟和實際問題以及心理研究的興趣使他成為知名人士,並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2023/02/20 | BBC News 中文

量子技術突破有望帶來計算機革命,「把機器做大,有可能像足球場那麼大」

目前計算機只能以簡單的線性方式處理問題,一次進行一個計算。在量子領域,粒子能夠同時處於兩個地方,量子顆粒能夠在間隔數百萬英里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顯示關聯,兩個粒子的行為同時有鏡像表現。這個特性被研究人員利用來研發能力更強大的計算機。

2023/01/29 | 物理雙月刊PSROC

不愛說廢話的物理審稿人:當回應其他人的成果時,物理學家惜字如金

根據Publons對所有科學類的資料做的分析,高影響指數期刊的審查報告跟低影響指數的相比通常比較落落長。但物理類的審稿人偏偏就不信這套,平均來說,有些高影響指數期刊的審查報告比低影響指數的還要來得短。 塔羅尼說:「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物理學家重點放在稿件的品質。」

2023/01/27 | Castaly Fan

物理、科技與人類未來:時間旅行、蟲洞、多重宇宙等理論真的不切實際嗎?

有些人曾經問過我:「你認為物理學家研究這些瘋狂的理論有何用武之地?」我總是如此回答:「當然,這些知識在此時此刻看似並無用武之地,然而,它們對於我們後代子孫而言是無比重要的、尤其是遙遠未來的人類文明。」因此,物理其實是一門探究未來的學科。

2023/01/20 | 精選書摘

《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神乎奇技的「香蕉球」為何能夠一面前進、一面旋轉?

一位資深足球教練曾經說,要面對希望球行進的方向,然後像「切」球那樣踢。碰撞後,腳要順勢向外側前進,這樣球在空中的行進方向才會是弧線。以世界知名的足球員貝克漢而言,他踢球的偏向位移可達4公尺!難怪守門員會頭痛。球是如何能夠一面前進,一面旋轉呢?

2023/01/13 | 李芯

112學測首日題目分析:數A難易度回歸正軌,物理、生物都偏難

得勝者文教數學老師解創智表示,今年的數A題目有回歸正軌,題目清晰,相較去年沒有會讓學生看不懂的問題。全國教師會教師群認為,題目敘述明確、計算量適中,花費的閱讀時間合理。

2022/12/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全球核融合裝置133座美國囊括近1/4,核研所:台灣應先衝刺電漿技術未來銜接發電

近期核融合發電成熱議話題,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統計資料,目前全球核融合裝置共133座,美國囊括近1/4數量。原能會核研所認為,台灣現階段應全力衝刺電漿技術,做好打底工作,當國際上核融合電廠商轉夢成真,才有能力銜接導入。

2022/12/15 | 物理雙月刊PSROC

「Why is this so late?」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卻被死神奪走桂冠的物理學家考恩

美國物理學家克萊德.洛蘭.考恩與弗雷德里克.雷恩斯共同證實了微中子的存在,但只有後者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當1995年當雷恩斯得獎時,《巴爾提摩太陽報》還去訪問考恩的遺孀,他的遺孀自述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個反應是「Why is this so late?」因為距離他們的實驗完成已經接近40年了!

2022/11/08 | 精選書摘

《神奇物理學》:「喂,喂,聽得到嗎?」為什麼去除訊號死角這麼難?

雖然高速列車上接聽手機的專用區域已經加裝了增強手機收訊的強波器,但斷訊狀況仍然不斷發生。讓人在全國各地都能接聽手機到有什麼難的呢?為什麼在某些地區,我們每隔幾公里就會掉進收訊黑洞,要怎麼改善這種狀況呢?

2022/11/02 | 精選轉載

梨泰院踩踏事件是怎麼發生的?物理學有個答案:人潮從流體變晶體的「受熱凍結」

明石事件也好,梨泰院事件也好,後方的人群源源不絕的擠上來,鎖死狀態會越來越難解,突破一個臨界點以後,就會直奔「群眾雪崩」的結局了。要避免這種悲劇,主辦活動的單位對於人流、動線的控管當然極為重要。

2022/08/07 | 物理雙月刊PSROC

你不知道的哥白尼(下):「日心說」一問世馬上遭到羅馬教廷鐵血鎮壓?其實這並非事實

通俗讀物常給人一個印象,好像哥白尼的學說一問世,馬上就遭到羅馬教廷鐵血鎮壓。其實這並非事實。哥白尼的新理論並沒有馬上遭到天主教會的壓制,反倒是新教的路德與喀爾文對哥白尼口誅筆伐,不遺餘力。哥白尼的書要等到出版以後將近73年才遭到天主教會查禁。當時歐洲政局動盪,他的書是遭到池魚之殃。

2022/08/07 | 精選轉載

想煎出完美漢堡排「翻一次就好」?美食科學家:不對,恰恰相反

《紐約時報》的美食專欄作家、暢銷書《美食實驗室:透過科學改善家庭料理》的作者J. Kenji López-Alt,在臉書上問了「你該多常為漢堡翻面?」這個問題後,收到的答案幾乎是一面倒:「翻一次就好!」身為一個科學料理人,Kenji決定進行煎漢堡的實驗......

2022/07/12 | 李芯

分科測驗首日題目分析:數甲貼近生活、物理相當困難,未來「題海戰術」恐不再管用

補教業者認為,許多題目內容貼近生活、結合時事應用,也切合108課綱綱要。至於未來的考生應如何準備分科測驗,補教業者也提出看法,例如「題海戰術」恐怕不再管用、要把最基本的概念學清楚。

2022/06/16 | 方格子vocus

鬼才多藝的費曼教授,徹底打破一般人對物理學者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

跟許多潛伏在地球的外星人(?)一樣,費曼教授,毫無疑問的鬼才多藝,自學打鼓與冷僻語言(Tuvan,圖瓦語,全球不及25萬人使用),熱衷破解象形文字和解鎖遊戲,進而到脫衣舞廳抒發研究壓力……。

2022/06/04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電影《沙丘》的沙子是流體還是固體?對「顆粒流」來說這樣的二分法非常尷尬

顆粒流很特別,它像固體一樣,能夠堆疊、擠壓,可是又會有流動的行為,若只用固體或流體的角度切入,都很難完整描述這樣的現象。然而在學術圈,固體和流體兩大流派,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都有各自根深柢固的作法、解讀現象的方式,彼此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