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英語: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犯罪事件相關人物的行為的科學及犯罪因素,與犯罪人類學相關。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09/16 | 樹洞 - TreeholeHK

犯罪心理學是什麼?與犯罪學有什麼分別?

犯罪心理學是一個研究「與犯罪有關」的「心理現象」的學科。「與犯罪有關」並不單只犯人在犯罪時的心理,還包括犯人在犯罪後、在法庭時、接受懲處時的表現、重犯機會等。

2019/09/21 | 精選書摘

《和日本文豪一起推理(下)》:優秀的偵探小說,會顯現令人深受感動的罪犯人性

偵探小說就是從偵查犯罪事件的角度來描述的小說,雖然會詳細描寫偵探的性格,但犯人方面就只能以間接方法來描述。所能描述的並非犯人這個人,而是巧妙的犯罪手法。

2019/08/30 | Lo's Psychology

亂世之下必用重典?——談威嚇理論

「威嚇理論」透過預先宣告嚴峻的刑罰,從而威嚇公民,使其不敢做出越矩或犯罪行為。若有人已經犯下行為,則透過嚴懲來「殺雞儆猴」,以達到威嚇他人的作用。

2019/08/30 | Lo's Psychology

言論自由?不了——談寒蟬效應

「寒蟬效應」過度限制言論自由及集會自由,產生的不良後果將導致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缺乏關心,甚至對國家政權的腐敗不敢出聲。

2019/06/26 | 潘柏翰

「為偏見服務」的生命倫理學期末考:男同志性行為恐影響社會治安?

在輔大生命倫理學與台大機械系考題中,出題者都錯誤地利用自身權力,塑造了一個對非異性戀者的敵意環境。程度有別的地方在於,前者更是從教學講義開始就已充滿偏見與錯誤資訊。

2017/11/28 | 精選書摘

我們對銀行搶匪施以重刑,卻拜託盜用公款的白領精神病態者幫忙投資

其實口舌伶俐、長袖善舞、有數字頭腦的精神病態者很容易打進金融圈,那兒有成千上百個撈油水的機會。這些人發現利益如此巨大,規則如此寬鬆,守門人老是在打瞌睡,一定覺得自己上了天堂。

2017/11/28 | 精選書摘

許多精神病態者到了中年開始減少反社會行為,但不是真的「洗心革面」

有些精神病態者持續犯案,尤其是暴力罪行,直到最後一口氣為止。同時研究顯示許多人儘管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少犯法,但基本的人格特質幾乎沒有改變,也就是說他們依然自我中心、淺薄、愛擺佈他人、冷漠無情,差別在於他們已經學會用其他方式滿足一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