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猶太人

猶太人(希伯來語:יְהוּדִים‎,羅馬化:Yehudim),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的族群。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國欲擺脫大屠殺的歷史罪惡感,牽動藝文界在以巴衝突期間的反猶神經

德國學者赫弗(Shir Hever)分析,德國將BDS運動犯罪化是為了擺脫對大屠殺的罪惡感。赫弗的觀點揭示德國官方對反猶太主義的過敏反應。長期以來,德國官方將以色列的安全和存在視為國家根本利益的一部分,這不僅凸顯德國在納粹大屠殺後對以色列的特殊責任,也成為當代德國處理以巴問題的外交政策核心。

2023/11/28 | 精選書摘

《我受傷,故而我存在》:白人害怕他們對黑色及棕色皮膚人種犯下的罪行,終將十倍奉還到自己身上

當新冠疫情爆發初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升溫,本書對亞裔的書寫來得及時又切身,因而成為各大媒體書單與讀書會的必讀首選,也讓洪朴凱西在眾多亞裔作家中顯得獨樹一幟,被視為亞裔心聲的代言人。本書之所以令人動容,正因為洪朴凱西對自身生命經驗的自剖。

TNL+ 2023/11/28 | 劉威良

德國政府毫無理性支持以色列,難道巴勒斯坦人的命就不是命?

在猶太女作家費爾德曼的德國生活經驗中,她覺得德國極右派的具體威脅反而更甚於穆斯林反猶太的情形。她說,她住在柏林居住最多穆斯林人住的地區新克爾恩(Neukölln),她的鄰居大多是阿拉伯人,他們多知道她是猶太人,但對她非常友善。反而讓她感到具體威脅的,多是出於德國極右派的人。

2023/11/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勒斯坦留學生在美遭槍擊,家屬籲調查仇恨犯罪;X平台遭控放大反猶仇恨,傳馬斯克將訪以色列

馬斯克15日贊同X平台上一則錯誤聲稱猶太人正在煽動對白人仇恨的貼文,表示引用「大取代」(Great Replacement)陰謀論的那名用戶說出「實際真相」。「大取代」陰謀論認為,猶太人和左派正在策劃以非白人移民取代白人的種族和文化,這將導致「白人種族滅絕」。

TNL+ 2023/11/23 | 留德趣談

她只是平凡人,只是心中多了一條既長又深的疤痕

艾班女士(Eva Erben)本身家境不俗,但一切在她九歲那年都徹底反轉。納粹德軍侵佔了她家鄉,後來將她一家送進集中營。父親和母親先後死在集中營,她也受盡折磨,曾被德軍打碎牙齒。戰爭完結前不久,她成功逃脫,在轉換營房時躲在牛棚的稻草堆裡,在牛身旁取暖。她到今天仍然很感恩那頭牛救了她。及後,她遇上兩個德軍士兵,一人向她舉槍,另一人說:「放過她吧,這女孩看來很虛弱,很快都會死的了,不用浪費子彈吧。」

2023/11/22 | 德國之聲

挺巴勒斯坦示威標語「從河流到海洋」,為何會成為某些國家的政治禁語?

在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遊行中,「從河流到海洋」(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這一口號反覆出現。對一些人來說,這是明顯的反猶主義,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對平等權利的呼籲。目前,該口號在德國已被禁止使用。

2023/11/17 | TNL特稿

我的巴勒斯坦朋友(下):以色列警察開槍殺死他,但連這股悲傷都變成了一種禁忌

如果我們承認有一位巴勒斯坦人被警察非法殺害,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可能是不正義的侵略者。這也意味著我們——我的姊夫、我,以及我們在以色列的猶太社群——或許不再是正義的一方。

2023/11/17 | BBC News 中文

伊朗、美國陣營分裂中東,為何此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加薩戰爭不同往常?

這場戰爭之所以不同尋常,在於它發生在中東分裂之際。在過去20年來,中東地區破碎的地緣政治格局中最嚴重的裂痕,一直存在於伊朗的朋友和盟友與美國的朋友和盟友之間。加薩走廊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以色列殺害的巴勒斯坦平民越多,摧毀的房屋數以萬計,這兩大陣營的成員捲入衝突的風險就越大。

2023/11/16 | TNL特稿

我的巴勒斯坦朋友(上):身為以色列公民,他堅信自己的雙重身分可以引領這兩個世界

在不到兩天的時間裡,衝突就浮現了,當每個代表團站在他們的旗幟前唱起自己的國歌時。阿希爾和他的一位巴勒斯坦裔夥伴拒絕唱以色列國歌。阿希爾告訴他的朋友說,他對歌曲中的某些句子沒有共鳴,像是「只要心中的猶太魂還有渴望⋯⋯我們就尚未失去希望。」他的勇敢行為讓我感到震驚。

TNL+ 2023/11/15 | 黎蝸藤

納坦雅胡最好當「以色列版的周處」,在剷平哈瑪斯後主動下台

以色列為保護以色列人民,解救人質,懲治兇徒這三大目的而向哈瑪斯宣戰,進攻加薩,決意剷平哈瑪斯。這是行使聯合國憲章51條所重申的每個國家都擁有的自衛權,合法合理。這些都是無庸置疑的。然而,以色列並非沒有可供反省之處。

2023/11/10 | BBC News 中文

以色列 vs 哈瑪斯:究竟誰犯下了「戰爭罪」?罪行將如何被起訴?

國際法院(ICJ)是聯合國的一部分,一個國家可以在這個國際法院對另一個國家提起訴訟。而國際刑事法院(ICC)於2002年成立,用於審判個人犯下的上述罪行。這是一個終極法院,只有在國家當局無法或不願起訴時才會進行干預。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以色列並未簽署相關協議,而巴勒斯坦當局於2015年加入了ICC。

TNL+ 2023/11/09 | 許劍虹(Samuel Hui)

同是穆斯林、反美、手法激進,哈瑪斯與蓋達、伊斯蘭國這兩個恐怖組織有什麼異同?

讀者們無論是支持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首先都還是要先將這幾支穆斯林武裝團體的來龍去脈搞明白,才能更堅定自己的立場。對於支持巴勒斯坦卻反對全球穆斯林革命的讀者,相信瞭解到哈瑪斯與伊斯蘭國之間的差異會是一種解脫。若知道哈瑪斯背後有伊朗以及真主黨的支持,則同樣能強化以色列支持者的正當性,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2023/11/08 | BBC News 中文

以巴衝突: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爆發四星期後,加薩的五個新現實

正如拜登總統和其他許多人所說,避免更多戰爭的唯一可能就是建立與以色列毗鄰的巴勒斯坦國,但在目前雙方領導人的領導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極端分子都會竭盡全力破壞這一想法,就像他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做的那樣,他們中一些人相信他們是在遵循上帝的旨意,因此不可能說服他們接受世俗的妥協。

TNL+ 2023/11/08 | TNL國際編譯

以巴衝突釀全球新一波反猶浪潮,美媒:猶太人不應成為戰爭的代罪羔羊

英國倫敦目前也面臨反猶太主義的衝擊,英國警方表示,倫敦2023年10月的反猶太犯罪與2022年同期相比遽增1353%,光在10月1日至10月18日的時間段便出現218起反猶太犯罪事件,而2022年的同時間段僅有15起。不過,倫敦此段時間針對伊斯蘭教的仇視犯罪相較於2022年同期也增加約140%。

2023/11/07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無論做什麼都挺到底?美國為什麼會成為以色列最堅定的盟友?

幾十年來,不論政黨傾向,一般美國人在以巴衝突當中,支持以色列的比例都比較高。因此美國國會議員,不論共和黨、民主黨都挺以色列,畢竟符合選民期待。但這次以巴衝突從佔領西岸、封鎖加薩,到最近空襲難民營惹出戰爭罪疑慮,以色列的行為惹出不少爭議,但美國始終力挺到底,究竟為什麼?

2023/11/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埃及名嘴2次受訪痛陳巴勒斯坦人血淚史,24小時內點閱數高達800萬

埃及名嘴尤塞夫訪談當天穿著一件布滿巴勒斯坦傳統刺繡圖案的中長外套。他3日在社群平台X發文說,出發赴節目前,原本已經準備好要套上平時接受訪問時習慣穿著的白襯衫和黑長褲,但突然一個轉念,內心有個聲音要他換成約旦朋友所送的傳統民俗風服飾,代表世界各地原住民的語言,是色彩、溫暖和以愛編織的布料,也代表人民與土地的連結。

2023/11/03 | 讀者投書

以巴之外:網路論戰都自認是「正義道德」一方,但我們可能都陷入了思考盲點

在本次雙方的論戰中,我們可以發現兩方的支持者在發言時主語都是「以色列」或「巴勒斯坦」,將雙方視為一個整體看待,但無論是以色列或巴勒斯坦內部,其實都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不能一概而論。

2023/11/03 | 吳象元

以巴衝突的餘波:美國越裔小說家阮越清與紐約猶太文化中心「92NY」的爭議是怎麼回事?

美國普立茲文學獎得主,也是南加大教授的阮越清,10月20日原本計劃舉辦一場和美國韓裔作者李珉貞的對談活動,而由於阮越清在以巴衝突後發表譴責以色列的言論,具猶太背景的主辦單位「92NY」,因而在活動開始前幾小時突然宣布「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