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巫

獵巫(英語:Witch-hunt)是原指搜捕女巫與巫師或施行巫術的證據將被指控的人帶上宗教審判法庭。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9/14 | 精選書摘

《失控的匿名正義》:「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在折磨我」,被網路霸凌的律師決定面見加害人

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瞭解網路霸凌造成的危害與普病性。書中不僅探討當事者面臨霸凌及受到實際傷害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無助,也分析網路這項匿名工具是如何加深群眾心理,讓許多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化身為加害者。

2022/04/22 | 黃皓筠

韓國最高法院做出里程碑判決,同志軍人間性行為不再受罰

韓國最高法院於昨(21)日推翻了兩名同志軍人在基地外發生性行為的有罪判決,法院認定原懲罰剝奪了憲法所保障人民享有平等、尊嚴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團體則是認為這是一項突破性的判決,是韓國LGBTI群體面對歧視的重要勝利。

2022/01/28 | TNL特稿

獵巫重鎮加泰通過赦免逾700名「女巫」

1580至1630年間,全歐洲估計有大約5萬人因被指犯巫術罪遭處死或殺害,當中多達8成是女性。

2021/06/13 | 讀者投書

疫情期間重溫對話式思想小說《彩虹麗子》,反思女性政治人物在當代的角色

這本作品除了聚焦在這幾位女性菁英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亮點。就是作者也常在文字中,為世界上以愛為全人類犧牲,追求公理正義,卻反而因此受難的偉大聖哲之冤屈,發出不平之鳴。

2021/06/05 | NEX 媒體實驗室

海歸者的恐懼:努力不讓自己變成防疫破口,卻彷彿罪大惡極的過街老鼠

台灣民眾視海歸者為瘟疫,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如果一位海歸者正是你的家人或好友,你還會搖旗吶喊要他滾出去,或是不要回來嗎?其實有,群組裡很多朋友都說父母勸他們乾脆就不要回來了,因為無法面對周遭異樣的眼光。

2021/05/28 | 精選書摘

《殘酷美術史》:女巫的惡行及惡魔會的狂宴

藝術家筆下赤裸裸的暴力世界,究竟是人性裡的自私貪婪、階級間的權勢角力,還是生命為了存續下來的本質?解析超過200幅名畫,揭露西方歷史表層無法觸及的真相。

2021/05/25 | 讀者投書

談「人與人的連結」:疫情高峰下的風險與照顧

當我們越脆弱,我們就越不安;當我們越不安,我們就不再信任彼此;而當我們不再信任彼此與社會,污名化、社會不平等,以及非理性行為會日趨嚴峻。同時社會合作機制、社會網絡都將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

2021/05/15 | 讀者投書

我在香港4波疫情中學到的事:不獵巫、勿恐慌、少群聚才是防疫根本之道

不要獵巫、不要歧視;有疫苗打很好,沒有也不用呼天搶地;不要普篩,但快篩勢在必行。雖然幾次在香港經歷過疫情反覆,也有過緊張惶恐的時候。但回頭來看,香港人展現的龐大生命力和這段防疫歷程也令人敬佩。台灣曾經漂亮地守過一整年,現在看到確診案例進入社區,一定會有些驚慌失措,但只要我們彼此團結,落實個人防疫,這波一定可以守住。

2021/05/0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為何女性常是代罪羔羊?東方女巫傳說 ,羌族「毒藥貓」與它的產地

傳說中國西南的藏羌族地區,每一村寨都住著「毒藥貓」,這些身懷謎樣魔力的女人能變身、飛行、下毒,如同西方中世紀女巫。「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明珂院士,他走訪中國少數民族30年,從毒藥貓故事中,提煉出人類社會共同的恐懼、猜疑與暴力根源,更直言「台灣就是毒藥貓」。

2021/03/04 | 賽琪心理師(Psyche)

每個人都害怕「傳染」到五寶爸的「缺陷」,所以他成為社會的代罪羔羊

關於五寶爸的新聞和網路言論,視角都是推向「一個人的惡」。在獵巫般的報導下,五寶爸如果有任何一點瑕疵,就會被社會大眾不斷放大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害怕五寶爸污染你。但我們心裡很清楚,是因為我們夠幸運,才能夠安然地發展。

2021/01/28 | 《思想坦克》

瘟疫無差別式攻擊,「我們」都置身公平風險的環境中

我們見證了一場瘟疫無差別式攻擊,「我們」都置身公平風險的環境中,其中有些有人不幸直接陷入困局,但我們不該以敵意態度標籤他人,因為在這場戰局內,沒有人是局外人。

2021/01/21 | 張宇韶

從離島立委到楊前署長,藍營正染上政策論述的「錯亂症候群」

把專業流派之別或個人尊貴高低無限上綱,從過去的口罩、普篩、疫苗中的「防疫聖戰」,楊先生早已脫離理性的範疇,使得討論的焦點跨過了客觀的門檻,從而進入到意氣用事甚至泛政治化或政黨鬥爭的領域,而藍營也非只有他一人有這樣的行為。

2021/01/19 | 傅紀鋼

桃園醫護染疫案的獵巫潮,展現某些人「究責、怪罪、貪生怕死」的劣根性

衛生署長楊志良「要求案838醫師被開除」的言論引發眾多爭議。原本醫護就是染疫的危險群之一,台灣直至今日才爆出醫師被感染已是難得,為何一些民眾無法諒解,還要他負責?這背後來自兩個動機。

2021/01/19 | 《思想坦克》

台灣該如何面對醫護染疫?從楊志良的獵巫言論談起

無論是TPR或RCA,在醫界應用都超過十年;但從楊前署長發言可知其二者的無知,這可以從精神分析理論「不急著獵巫獻祭的,才能思考並獲得知識」來看,舉例來說,如果在中小學發生一個意外事件,不同老師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2020/04/25 | 李律鋒

致海巡署長室:我們私底下可以揶揄羅志祥,但公部門不應該拿來八卦說嘴

這一年來政府公部門的社群媒體公眾溝通策略很精彩,但是有些界線不能跨越,這是公部門的角色使然,尤其是在倫理上有重大爭議的事件。

2020/04/14 | 讀者投書

原本中性的「武漢肺炎」,在民族主義下逐漸扭曲為仇恨的號召

我並不否定武漢肺炎當成俗稱的用法,也不滿意新冠肺炎這個用法,但台灣民族主義這股日漸強烈的歧視與激進的手法卻引發我的憂心,「武漢肺炎」的使用即創造了一個同溫層,象徵了排中運動的開展,讓這個詞成為了仇恨的號召。

2020/04/13 | 彭振宣

【真彭派番外篇】共諜、獵巫、冤罪——「麥卡錫主義」究竟是什麼?

如果有人真的想在台灣複製一個美國19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恐怕必須先想清楚一個準確率甚低的集體獵巫,真的能幫助台灣社會團結嗎?還是我們只會搞出一堆烏龍冤案,反而讓中共得以見縫插針利用人權議題撕裂台灣?

2020/03/10 | 讀者投書

韓國新冠疫情失控下,對新興宗教的獵巫恐懼

韓國四月大選將近,政客們將新興宗教團體當作代罪羔羊,正好逃避他們自己過度親中的錯誤政策與處理疫情危機的失當,又能夠綁架守住基本教義派新教徒的選票,落井下石,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