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

現金,在經濟學範疇指實體紙幣和硬幣。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07 | 精選書摘

《日本散戶傳奇的小型成長股獲利法則》:請拋開「股票收益是令人良心不安的非勞務所得」這種想法

求學時讀破百本投資書籍,並有證券從業經驗的今龜庵,完整分享50年實戰心得,以及退休入市後10年資產200倍的精彩經歷。他發現,市值小、營收成長幅度大的「小型成長股」,最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帶來出色報酬,即使市況低迷也能逆風上揚。只要公司體質健康,搭配敏感題材加持,股價自會一飛沖天!

2023/04/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普發現金6000元陸續發放,中信、台新等11家銀行連假首日就入帳

至於昨天撥款入帳的王道銀行,鄭文燦指出,主要原因是墊款,且登記比較少,大概8000多名,墊款只有4900萬元,王道銀行也做了致歉聲明,不過4月1日撥款入帳,這個部分是各銀行自主決定的。

TNL+ 2023/01/13 | 陳冠州

從經濟學理論談「還稅於民」爭議:普發現金對國家、民眾來說是一件好事嗎?

本文僅以經濟學立場剖析普發現金的利弊得失。我們發現,還稅於民對政府、人民都有利。但政府希望發行代券,人民希望發放現金。發放現金若過於浮濫,財政惡化,將導致如美國般的通貨膨脹。

2023/01/03 | TNL 編輯

誠創科技董事長馬永玲涉炒股倒貨坑殺股民,9人套利4億餘元被起訴

馬永玲涉操縱股價同時辦理誠創現金增資及可轉換公司債,自市場套取新台幣3億9997萬5960元資金,加上炒股期間買賣價差為1000萬7114元,全案犯罪所得共4億998萬3074元。

2022/06/30 | 莊貿捷

「數位新台幣」即將登場?楊金龍曝央行數位貨幣已進入技術實驗階段,預計明年9月完成

央行推動央行數位貨幣(CBDC)已經進入第2階技術實驗階段,預期明(2022)年9月完成。央行總裁楊金龍強調,CBDC的技術並無先發優勢,各國在CBDC的發展並非競賽,而是要確保CBDC的發行至少須切合國內需求。

2022/05/27 | nippon.com 繁體字

日本個人金融資產逼近2000兆日圓,近30年薪資沒上漲還是拚命存錢

疫情期間,偶爾會在家裡小小奢侈一下,這種所謂的居家消費,會比旅行和經常在外用餐省錢不少。結果,老百姓們把省下來的錢都變成了幾乎零利率的銀行存款?

2022/05/08 | 精選書摘

《我的朋友安娜》:安娜給我的每個入帳時間都是假的,她卻覺得自己不是騙子

接下來的幾天裡,安娜不時傳來訊息,比如:讓妳身陷困境,我覺得很糟,希望妳知道我很感謝妳的幫助,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我欠妳很多時間,如果未來有什麼我幫忙的地方,請務必讓我知道。這種攻勢牽動了我的心,讓我放慢跟她討錢的步調。

2021/09/29 | 精選書摘

《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2008年這場金融災難,提醒我們保全現金的六個基本原則

當代最具影響力金融評論家傑森・茲威格提出「投資三戒」,教你看清市場陷阱、戰勝自己的貪欲、打造安全資產組合,進而實現安然致富、財務自由!

2021/08/17 | 《思想坦克》

從「五倍券」爭議看防疫與振興計劃:為什麼不發現金?成本與效益該怎麼算?

本文目的在於整理「反對五倍券而贊成發現金」的各種說法,然後想要提醒各位讀者們,有許多不營養的討論佔據了輿論空間,反而讓真正該討論的事情不受重視。

2021/08/12 | 李秉芳

振興五倍券拍板在即:地方搶先提加碼,藍營痛批「買票政策」,正國會綠委呼籲「別要民眾拿1000買」

五倍券的適用範圍會參考去年三倍券的經驗與做法,可用來繳學雜費、補習班等教育費用,但不得找零,也不能繳罰單、水電費、勞健保費、國民年金等。

2021/08/10 | 李秉芳

振興五倍券戰成一片:蘇貞昌稱「等同現金」,藍委要官員薪水用振興券發,綠營內部也意見分歧

陳亭妃也再次強調,「紓困發現金,振興發振興券」,這部分她相信黨籍立委多數會較有共識,但是從民眾荷包拿1000元來兌換五倍券,可能多數立委認為此時不適宜這樣做。

2021/03/05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去中心化的未來

我們都習慣建立在現有的金融體系和政權分佈上的價值系統,認為金錢是可靠的保存財產方式,但我們其實站在一個很被動的位置。每種通用貨幣的發行都由銀行和政權決定,升值貶值都受全球經濟影響,即使以金錢購買實物以求保值,但黃金、房產之類的價值何嘗不是由經濟環境決定?

2020/04/21 | TNL 編輯

立法院三讀通過《紓困條例》修正案,追加預算最高可達4200億

除將預算追加至2100億元外,還打開債務流量15%限制,且不受《公債法》、《財政紀律法》規範,可視疫情發展,不超原額度(2100億),再編預算送立院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