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理科太太

理科太太(1987年4月23日-),本名陳映彤(英語:Evelyn Chen),臺灣臺北出生,現居臺北與美國矽谷兩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22 | 賴冠伶

理科太太免費釋出「諮商筆記」線上課程內容:不再讓盈利與否、未知的內容模糊初衷

昨日,理科太太與線上課程學習平台Hahow各自在臉書上發文,並強調在與各方專家學者與相關單位溝通與請益過後,決定免費釋出諮商筆記的課程內容,並將其放置在理科太太的podcast中。

2022/12/21 | 讀者投書

諮商心理師所討論的「專業性」,從來不是理科太太販賣線上課程、與粉絲會購買的主因

此次爭議中反對方所討論的專業性,可能從來不是理科太太之所以會販賣線上課程、與粉絲會購買的主因,或許更多是奠基於「理科太太過去的經驗中,媒介資源如何能有利於她」的總結,並以此建立對自身社會角色的理解,理解在當今社會結構當中,她握有的媒介資源能在各種形式、場域中轉化成一張寫著「流量」的通行證。

2022/12/20 | 陳劭旻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為什麼民眾寧可購買「諮商筆記」,也不願前往接受專業的諮商?

在檢討理科太太的同時,網路上也有一些聲音重新思考,如果民眾寧可願意購買諮商筆記,而不願意前往接受專業的諮商呢?這背後反映了什麼諮商在台灣的現況?身為專業的一員,是否諮商心理師在宣傳與介紹上仍然有改進之處呢?

2022/12/18 | 《思想坦克》

踰越那條「可販賣的商品 vs. 不可販賣的自我」紅線,理科太太原本有多勇敢,現在就有多噁心

一旦她把私密療傷經驗,貼上一個價格標籤,在線上平台大張旗鼓叫賣,她就踰越了那條世人心照不宣的線。一旦她踰越那條「可販賣的商品VS.不可販賣的自我」禁忌之線,理科太太原本在世人眼裡看來能有多勇敢,現在就能有多噁心。

2022/12/17 | 讀者投書

專業回歸專業,網紅別撈過界?理科太太「掛羊頭賣狗肉」,吃瓜群眾就是想吃不行嗎?

理科太太邀請自己的心理師參與課程錄製,而課程是收費的商業行為,是否有違反諮商倫理之嫌?民眾能不能夠從課程中獲益,會不會創傷被課程打開而受傷?且看作者針對這兩大戰場進行分析。另外課程雖叫「諮商筆記」,但看內容則是各種諮商理論拼拼湊湊的「諮商課程+自我覺察與療癒」,先不論法律問題,在市場上也是一次「掛羊頭,賣狗肉」。

2022/12/16 | 精選轉載

被四大平台邀課卻始終開不成的臨床心理師:理科太太憑什麼開課?很簡單,因為她「有市場」

我逐漸明白,原來有資格開課的專業心理師滿街都是,每個前輩後進肚子裡都有滿滿的料,但遺憾的是,開課的重點不是你「夠不夠格,有沒有料」,而是「誰會買單?」還記得當初某個負責窗口找我談開課,劈頭第一句話就是「如果把你的文章標上價位,有幾個人會掏錢?」彼時我才領悟到,原來在他們眼中我不是心理師,而是標價牌。

2022/12/14 | 葛昌惠

為什麼藝人要賣乾麵?「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正反論戰背後,被忽視「知識產權」問題

目前關於理科太太引起的爭議的論戰,多數圍繞在課程內容的專業度,但卻鮮少人提出,若這個集資課程真的很「專業」,那這些知識理科太太是從何得來的?我們先把這個問題簡單化,想像有一個大學生去哈佛留學,然後他出了一個「哈佛筆記」的課程......。

2022/12/14 | 精選轉載

再談理科太太炎上事件:既不是諮商更不是筆記,網紅與平台的誠信出了什麼問題?

有些人認為心理師可以寫書分享知識,理科太太為何不可以開課分享經驗跟理論?差別在於,透過學習知識,可以讓我們獲得成長及反思的機會,但當我們面臨真實存在的困境,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成長的機會,而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2022/12/13 | 方格子vocus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線上課程三大爭議:網紅蹭流量、網友發洩都是常態,但所有的反對聲音都是酸民嗎?

理科太太與線上學習平台「Hahow好學校」,發起了網路課程預購專案——《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而約莫10天左右,引發了網路各種批判與討論。有正有負、多面向的探討,才能讓討論更完整,在此分享不同的思考與解套方式。先聲明,這篇文章並非推薦或是不推薦這項課程,而是針對訊息引發的危機討論。

2022/12/13 | 方格子vocus

跟網紅買「諮商心得筆記」,就像我外婆跟第四台買藥——他們這麼關心老人家,推薦的應該是不錯的東西

或許,最終她買的不是藥品的療效,而是依著像是朋友般主持人的信任,買了他們推薦的東西,最底心的相信是——他們人那麼好,又這麼關心老人家,他們推薦的應該是不錯的東西,而他們也應該值得我的信任。

2022/12/13 | 精選轉載

理科太太叫「酸民惦惦啦!」,但若學員在課程中「情緒被打開」,誰來負責接住他?

理科太太的課程以自我覺察為名,希望協助學員「立即調整丶自我療癒」,卻又稱自己的課程只是諮商心得筆記,可能讓學員誤以為自己有所成長,但其實「根本沒有成長」或「長歪」。背後事件令人擔憂的,恐怕是在不遠的未來,任何專業都比不上流量。

2022/12/12 | 果殼

不斷挑戰網紅變現的「槓桿」極限,為何理科太太又被炎上了?

網紅賺錢天經地義,但網紅賺錢,是有界線的。講白了,什麼錢都要賺,就會被別人用放大鏡檢視,理科太太多次被炎上,我認為都跟過度使用「網紅變現槓桿」有關。

2022/12/12 | 精選轉載

臨床心理師:我很喜歡理科太太,但他這次的作法我不太認同

心理師的養成需要花上至少3年的時間,期間學習心理病理、衡鑑、治療、做研究,加上一年的全職實習,經過國家考試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師!那可想而知,因為接受諮商100小時,就能教導大家進行自我覺察,達到諮商效果,這很匪夷所思吧?

2022/12/12 | 精選轉載

非心理治療專業者能不能進入「諮商市場」?為什麼賣書可以,賣課程不行?

就我個人的想法而言,推廣諮商讓大眾更願意走入諮商室確實立意良善。我不覺得這種課程是絕對有問題,但發生在諮商和治療場域的問題有多複雜,絕對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想要開這種課程的時候,應該有更多的準備和考量要做。這不是說「我沒說我是諮商」就沒事了,而是觀眾會怎麼想的問題。

2022/12/11 | 陳劭旻 諮商心理師

回應理科太太:一個接受過諮商的人就出來開課談諮商,這樣真的合適嗎?

理科太太主打「諮商筆記」,強調以受過諮商的當事人身分整理她的經驗做分享發起募資,目前已經累積300萬的金額。雖然理科太太強調她不是做諮商,也或許許多人對於專案的支持是對於理科太太個人的肯定,但是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還是必須要提出疑問:一個接受過諮商的人就出來開課談諮商,這樣真的合適嗎?

2021/03/03 | 林慶順教授

不管是太空人還是火星人維他命,詐騙暴利的故事還是會繼續演下去

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保健品/維他命的使用是有功效,但消費者也藉由是否服用維他命來顯示對自身健康的掌握。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太空人維他命,還是火星人維他命,詐騙暴利的故事還是會繼續演下去。

2021/03/03 | 精選轉載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文案分析,如何行銷能讓6000多人買爆?

最近「理科太太」的新產品「太空人維他命」賣爆了。這邊要來分析一下她的文案,她所面臨的處境為何?以及她是怎麼行銷的?

2021/03/02 | TNL 編輯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突破3000萬,衛生局:將調查是否涉及廣告不實

「理科太太」的「太空人維他命」日前開放募資,對於募資資訊上寫著「1瓶抵12瓶」、「30天就有感覺」等宣傳標語是否涉嫌違法,食藥署回應表示初步看來其功能性宣稱並沒有明顯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