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生命

生命是一種特徵,物質存在的一種活躍形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0 | 方格子vocus

為何凡事追求「效率」,反而是在慢性謀殺自己?

許多人會分享他們「如何」Work Life Balance,包含工作、家庭、個人玩樂等等。他們看起來都好厲害,我應該也做得到吧!於是只要有空,我就會去尋找別人有效率完成事情的方法,就這樣日子過了很久很久,但感覺就是怪怪的,怎麼這個「生活」過起來,好像少了一點什麼東西啊?

2023/09/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興大學團隊研究:台灣現有「藍碳」35萬噸,紅樹林減碳效果是森林的2.5倍

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指出,海洋碳匯(藍碳)生態系一般指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且藍碳生態系比起陸域森林(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而他也強調,藍碳的優勢在於穩定性,一般森林在發生森林大火後,就喪失了原有固碳能力,但紅樹林、海草等並沒有這樣的問題。

2023/06/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自然》期刊:土衛二冰下海洋首度發現磷,濃度逾地球100倍增添孕育生命潛力

研究主筆、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行星科學家波斯柏格(Frank Postberg)在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新聞稿中說:「這是首度在地球以外的海洋中發現這種基本元素。」磷是DNA結構的基礎,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細胞膜和載能分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02/19 | 方格子vocus

【漫畫】藤本樹《再見繪梨》:該如何記憶一個死者?在死亡面前,我們是怎麼找到希望的?

無論藤本樹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的確給予了我們另一種面對記憶的角度,一個顛覆我們思維的答案:關於事物,關於人,他們的真實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是如何記錄它的,人們是如何回憶的。

2022/11/19 | BBC News 中文

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澳洲內陸35億年歷史的岩石,可能為科學家提供線索

澳洲內陸有35億年歷史的岩石可能為科學家提供線索,幫助釐清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研究澳洲岩石的科學家說,遠古的微生物可能影響了這些岩石的構成,因此美國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應該在火星上搜尋類似年代的岩石。

2022/09/05 | BBC News 中文

水螅、水母都能夠接近永生,那為什麼人類會死亡?

有些生物確實可以生存更長一段時間以繁殖更多後代。大多數基因變異對我們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都將會產生負面、或沒有什麼影響。我們身體能夠修復部分DNA損傷,但由於自然選擇能力減弱,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修復能力也隨之下降。但衰老和死亡的方式有兩種——由於自然選擇削弱而導致的負面基因突變的積累;以及那些可能對繁殖有利但卻可能對長壽不利的基因突變。

2022/08/08 | 精選書摘

《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延長生命,首要工作不是企圖從死神手中再多爭取一、兩年

這本書,便是人生學校為了讓我們終能過上充實、幸福的生活,而特地集結的21堂最重要的人生必需課題。從個人情緒到相處、從愛情到夢想志業、從童年創傷到成年孤單,在本書中皆會以直接且人性化的方式給予適當建議。

2022/07/29 | 精選書摘

許菁芳《疫之生》:流產聽起來很可怕,但實際走過兩遭,隨之升起對身體的尊敬與信任

生命的底蘊,原來就是個靜觀其變。人不能做什麼。因為草木是否生發,取決於春的來臨,夏的旺盛。人雖可以勤於耕耘,滋養灌溉——但所有準備都是一種等待。生命的突破與萌發,是不可洩漏的天機。

2022/05/3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每個孕婦對於自己和胚胎未來福祉的判斷,應該都會比你我準確

現代人類社會多半預設新生是好事,這個預設是錯的,並且可能讓我們錯估各種社會議題。例如我們可能因此總是下意識的認為:若一個女性考慮停止懷孕,那他必定是做了錯誤的決定(因此才懷孕),或者即將要做出錯誤的決定(也就是墮胎)。

2021/11/13 | 精選書摘

《為何家會傷人》: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第二次是戀愛

「戀愛,其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一個能黏一輩子的伴侶,而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並且,我們還深深地懂得,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2021/09/05 | 物理雙月刊PSROC

「生命」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開始的?

我們所缺乏的是關於「生命」的一般定義,而此定義與生命其底層的化學物質無關。是否存在著即使有我們未知的生命型態,也可以體現出可識別的生命象徵的普遍性原則呢?

2021/08/09 | 精選轉載

行醫30多年,不過是在死神大門外討點飯吃

世人很可憐,每天營營役役,或是為口奔馳,或是爭抝不休,誰知道疾病與死亡卻在你最不留意的時候奪去你的至愛或甚至你的生命。

2021/05/0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連橡皮擦都有存在的意義,那我們人類呢?

我們一直以來認為「我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呢?」是個有意義的問題,然而,有沒有可能這種想法其實是建立在某些錯誤的類比上?

2021/04/12 | 精選書摘

《與內在對話》:我們只專注於外在物質世界,但內在世界才是最終得面對的現實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幾乎無視內在生命地過日子。我們試圖以外在方式處理生命的所有議題,賺更多的錢、獲取更大的權力、開始一段愛情,或是「有所成就」,但出乎意料的,內在世界才是我們最終必須面對的現實。

2021/04/11 | 精選書摘

《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從艱困中創造使命感,才能理解這些經驗的意義

一項研究發現,那些描述自己生活有意義的人,感覺到焦慮與壓力的時候可能更多,而感覺到輕鬆或歡愉這類正向感覺的時候較少,但這些人與其他人的連結性更強,而且他們感覺自己正在貢獻一己之力給遠遠超過小我的一些事情。

2021/03/23 | 孫婕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住院醫生訓練最後一年,他發現自己罹患肺癌第四期

他和當內科醫生的太太露西正計畫生兒育女,兩人是不折不扣的人生勝利組,有著美好的未來。然而當他看見自己的電腦斷層掃描報告時,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肺癌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