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8/08 | 精選轉載

如果你正經歷生育焦慮,我想和你分享決定成爲媽媽的心路歷程

由於生理上的限制,隨著年齡逐漸增長,許多女性面臨是否要生小孩等焦慮感逐日增加的情況。透過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希望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是不是想要這個選項。

2023/07/31 | 精選書摘

《我們為何不愛了?》:我認為他們談論的是兩碼事,他們對未來的共同願景正開始瓦解

我開始思考碧娜和夏皮洛是否發現,他們的關係發展到了不同的階段,而這是否對他們的關係構成危險。夏皮洛似乎將生孩子的「計畫」看成是一種工作的挑戰,儘管碧娜無法確定,他卻勇往直前。我認為,他們談論的是兩碼事,他們對未來的共同願景正開始瓦解。

2023/06/23 | 《思想坦克》

「婚生教養與長者照顧」全民關注,國家與青年無法迴避的難題

何以「婚生教養與長者照顧」受到的關注度會這麼高,更超越了青年自身的薪資、交通居住、創業等問題呢?在這個問題反映出的是各項問題的總和,倘若薪資過低、生活環境不佳,則少子化就是一個結果,而因為少子化,在養老方面未來就會是個問題。

2022/12/29 | 精選書摘

《為什麼我們不想生》:從歷史上來看,我始終認為是更優秀的性別承擔了不堪重負的生育方式及其代價

本書編者梅根.達姆點出,我們的社會往往認為自願不生養孩子的人都是自私的享樂主義者。但實際上,選擇不生孩子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型態——事實上,他們的煩惱沒有比較少,也有屬於自己的課題。本書邀請了十六位來自不同世代、種族與文化背景的作家,分享他們對於生育、家庭乃至生命意義的思考。

2022/11/07 | TJ

【關鍵眼中盯】台北市長辯論會黃珊珊講出最漂亮的金句,卻也反映出勝負的關鍵與隱憂

在蔣萬安、陳時中、黃珊珊言辭交鋒的眾多金句裡,我選出三位參選人「最重要」的話,代表他們不說出口的戰術、被忽略的施政哲學,或是勝敗的關鍵和隱憂。看看這樣的解讀,跟你所想的是否一樣?

2022/10/21 | 精選書摘

《害羞內向的人,這樣說話增加好感度》:幹嘛不結婚、怎麼還不生⋯⋯如何打發雞婆的人?

很多人容易娛樂新聞記者魂上身,一聽到結婚、離婚的消息就亢奮;要是被冷淡以對就散播謠言,這點也跟娛樂線記者如出一轍。既然如此,你乾脆就開玩笑地採用演藝經紀公司式的回答吧。

2022/03/24 | 好眠師姜珮

你問我「習慣當媽媽了嗎?」抱著孩子的我感到幸福,卻不太快樂

當我們往前走時,就不要再回頭惋惜那些失去的,不然會困在裡頭,看不到眼前的寶物。我其實也會跟這位眠友一樣,偶爾懷念過去的日子,看過去的照片、聽過去愛的音樂、回味一下青春無敵。有時候想著從前,就像上輩子一樣遙遠。

2020/06/18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古代怎麼生小孩?蹲著生、站著生,生出來還「不能給媽媽看」

「夫人,用力、用力,看到孩子的頭了!」產婦躺臥床鋪,產婆不停掀開厚被檢查。這樣的臨盆場景,我們常在中國古裝劇見到。但如果比對醫書文獻,畫面也許有點bug——古代婦女最常見的分娩方式並非平躺床鋪,而是半蹲在地面、上身直立著生孩子。

2020/03/08 | BabyHome

各位哥哥姊姊:你已經夠好了,不需要透過別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

「爸媽幫你生個弟弟妹妹陪你玩,好不好?」 想當初,我聽過這樣的說法,後來發現原來很多父母都會這樣說。當年的我也以為弟妹出生,就表示我馬上會多一個玩伴,沒想到,初生的新生兒要長大成為一個玩伴,原來還要好幾年的時間。

2019/06/15 | Hyatt Pan

「人生還是必須結個婚」的心理狀態,真的是多數人類無法控制的嗎?

問問大家,一個人說出:「我已經結婚二十年。」vs.「我跟伴侶感情好了二十年。」哪一個更讓我們羨慕?百分之百是後者吧。

2018/09/11 | 精選轉載

全職奶爸的告白:我用心智圖讓你秒懂育兒要做的事有多雜多累

我現在完全能體會當女人決定生下孩子的時候,注定要失去很多、很多,像是:精神、身材、收入、記憶力跳水、尊嚴、健康、自由……等等;唯一得到的就是「過勞」!這些項目還能再細分出很多東西出來,可想而知對女人的衝擊有多麼的大!

2018/02/12 | 李修慧

你聽過「溫柔生產」嗎?生小孩可以不只是「送進醫院聽醫生的」

「也許產婦還是希望打減痛針,或者就是想剖腹,我們覺得這些都是可能的,但最重要的是,這些醫療措施是產婦同意的。」曾經嘗試過兩次在家生產的諶淑婷說。

2017/04/23 | 讀者投書

想要年輕人多生育,就別把年輕人的困境當成玩笑

擴大優質、普及、平價的公共托育是當務之急,尤其是在物價持續帳幅,而薪水甚至減少的狀況下,公共托育是家庭生活水平及決定是否生育小孩的決定關鍵。

2016/12/01 | 羊正鈺

鼓勵生孩子!立委提案12歲以下兒童的家庭減免電費

《電業法》是繼《民法》、《勞基法》修法後的新戰場,希望未來不只能調整電力市場結構,未來希望水費也能比照相同機制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