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生態保育

保育生物學(英語:conservation biology)又稱保護生物學,是有關保育大自然及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學科,目的是保護物種及其棲地,乃至於諸多生態系,避免物種過快滅絕或受到生物交互作用的危害。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1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後藤新平在台建設的「大壩烏托邦」:石門水庫是科學勝利的英雄,或是與民爭地的罪人?

顧雅文與王麗蕉認為,檔案就像大壩一樣,大壩儲存了水流,讓洪水變成資源,而檔案儲存了時間洪流中的人與事,讓團隊的作者們據此撰寫成歷史,這些過往就不再是無意義的瑣碎細節,而是澆灌臺灣水文化的養分。

2022/11/04 | TNL 編輯

東北虎豹保育大作戰,中國與俄羅斯擬今年簽訂「大貓之鄉」跨境保護區

中國與俄羅斯日前宣布即將簽署「大貓之鄉跨境保護區協議」,期望擴大保護區來保障野生東北虎豹的生存空間,事實上中國早已對野生老虎推行復育工作,也成立國家公園確立東北虎的生存。該計畫在2019年就已進入籌備階段,不過因疫情延宕至今,俄羅斯官方表示預計今年完成簽署工作。

2022/07/18 | TNL 編輯

環團組織墾丁護蟹行動盼減少路殺,公路總局將進行台26線改線或高架化可行性評估

夏季正值路蟹繁殖季節,抱卵母蟹將從海岸林遷徙至海口產卵,然而棲地以被道路貫穿、分裂,使得母蟹須冒險穿越馬路、翻越水泥擋牆,使導致路殺事件頻傳。近年來墾管處、民間團體已著手保護路蟹,期待更好的道路規劃,能夠包容交通與環境生態。

2022/07/03 | BBC News 中文

非洲剛果泥炭地:面臨油田開發威脅的「人類之肺」

「現在,亞馬遜雨林因為森林砍伐,已經失去它作為世界氣候調節器的功能……剛果盆地擔當了人類之肺,也是人類之腎,」她指的是泥炭地還持續地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2022/06/07 | 精選書摘

《狂野人生》:他一生最瘋狂的點子——把巴塔哥尼亞綿延數千哩長的十二座國家公園串連起來

這是你從未聽過、最偉大的自然保育行動者的故事。本書的主人翁道格・湯普金斯(Douglas Tompkins),是個如荒野般狂野、少有人知的自然保育界傳奇人物。當億萬富翁變身環保行動家,將會如何改變世界?

2022/01/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水獺出沒咬人事件頻傳,如何與野生動物共處成新加坡人民頭疼的難題

新加坡政府致力打造花園城市,也積極改善生態環境,大大小小的公園遍佈全島,拉近民眾與大自然的距離。然而在有限的空間裡,隨著水獺數目變多而衍生的各類事件,人們如何與動物共處、空間界線該如何劃分,成一大考驗。

2021/12/15 | 精選書摘

《愛為何使生物滅絕?》:顯而易見的是,生命多樣性需要寵物飼主的支持

作者克里斯蒂是一位熱愛寵物的飼主,也是長期報導生態議題的環境工作者。他在本書中提出一個主要問題:無論寵物飼主或保育人士都極度熱愛動物、擁有親生命性的本質,為何演變成無法對話的激烈衝突?

2021/12/06 | 人本教育札記

【四個公投的公民課】保育與開發只能對立嗎?擁有7000年歷史的,是地質藻礁還是藻礁生態系?

保育的本質在討論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其過程充滿折衝與妥協,不是公投所能替代。但藻礁議題公投畢竟還是成案,該如何抉擇?生態人許皓捷教授說「無論如何保育都得繼續做下去」。

2021/12/02 | 李秉芳

【公投意見發表會】劉月梅:讓後代共享7600年珍貴的藻礁生態,謝志誠:外推方案已讓三接與藻礁共存找到平衡點

反方表示,若三接無法如期建成供氣,除了會造成北部供電穩定度遭影響外,也會讓中電北送、南電北送的系統性風險持續存在,且缺少的137億度電,需要多燒500萬噸的燃煤才能補回。

2021/11/13 | Abby Huang

【公投意見發表會】藻礁贊成方批三接有如生態版「服貿」,王美花稱壯大產業一定要蓋

台灣雖然是海洋立國,但我們對周遭海域沒有完整調查,以至於每次有開發案件,正反方都會有不同的論述,因為資訊欠缺、沒有充分公開,我們無從得知三接興建,對生態的影響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桃園大潭是不是最適合的場址?

2021/03/09 | 芭樂人類學

為水牛請命的社會想像:陽管處至少先學著友善動物,才有辦法管領自然

這麼多年的慘痛教訓反映出陽管處始終短視,文官體系中未見從台灣土地裡長出的自然保育倫理,也沒有長期經營國土生態服務的長官領導,這使「鉅型理論」如原生/野化/野生動物保育的生態主張被刻意淺碟化。

2020/12/11 | 廣編企劃

【餐豐露宿】釣魚也能做生態保育?一日溪釣之清除外來魚種

【餐豐露宿】第三集,不只重現如同電影《大河戀》的溪釣場景,也跟著溪流生態專家左承偉一同運用毛鉤釣法,讓釣魚不只為了吃,更肩負清除外來魚種、保護生態平衡的使命。

2020/01/28 | 顏孝真(VanessaYen)

摸到珊瑚沾沾自喜、撿到貝殼洋洋得意,我們離正確的海洋知識有多遙遠?

我們身為教練,本來就有傳遞正確海洋知識並以身作則的責任。若允許客人在沙灘撿貝殼,下次他們去其它地方潛水,就會認為在海中撿珊瑚有何不可,甚至是會獲得讚美鼓勵的行為。現在才一個人,一天一個沙灘一個人,全世界這麼多沙灘有一年下來就有幾百萬個貝殼消失。

2019/12/29 | julia

石虎不哭!部分國有地開放保育認養,苗栗認養案最快明年1月底簽約

為了替台灣的生物保育盡一份心力,財政部國產署將國內部分國有地開放給保育團體認養。在近年引起許多關注的石虎,則由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申請苗栗通霄的土地認養,預計最快可以於明年1月底簽訂認養契約。

2019/06/20 | TNL特稿

秋行軍蟲為何可怕?真有可能隨著「西南氣流」入侵嗎?

為什麼秋行軍蟲如此可怕?到底怎麼來的?對台灣會有什麼影響?之後我們該怎麼做?網路上流穿的各種資訊是真是假?就讓這篇文章來一一替你解惑。

2019/01/23 | 李秉芳

當漁民生計遇上海洋保育:漁業署擬放寬大船到「紅火心」捕鯖鰺

隨著捕撈技術越來越進步,台灣近海的鯖魚族群也連年減少,農委會在2014年開始實施「禁漁」,但漁民質疑「大、小漁船的網具有差嗎?」僅讓100公噸以下鯖鰺漁船進入產卵區,政府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