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生物

生物 (拉丁語,德語: Organismus, 英語:Organism)又稱生物體、有機體、機體,是指任何以「單一實體」運作的有機生命系統
,或具有生命的個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13 | 李芯

112學測首日題目分析:數A難易度回歸正軌,物理、生物都偏難

得勝者文教數學老師解創智表示,今年的數A題目有回歸正軌,題目清晰,相較去年沒有會讓學生看不懂的問題。全國教師會教師群認為,題目敘述明確、計算量適中,花費的閱讀時間合理。

TNL+ 2022/10/09 | BBC News 中文

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哺乳動物如何熬過恐龍滅絶後的末日世界?

撞擊發生後,世界上的森林被野火吞噬,天空充斥煙塵,遮天蔽日,看不見陽光,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如布魯薩特所說,地球的生態系統「像紙牌屋」一樣地崩潰掉。哺乳動物要如何才能適應這樣惡劣的環境而延續其物種?

2022/09/14 | 莊貿捷

降低對中依賴,拜登宣布「癌症登月計劃」打造本土生技產業供應鍊,台韓生技代工恐受衝擊

美國總統拜登13日簽署一道促進美國生物科技產業的行政命令,並於波士頓發表「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演講,要在美國打造本土生技產業鍊,他選定甘迺迪圖書館和博物館舉行這場活動,頗有承先啟後的「抗共」(中國)意味。

2022/09/05 | BBC News 中文

水螅、水母都能夠接近永生,那為什麼人類會死亡?

有些生物確實可以生存更長一段時間以繁殖更多後代。大多數基因變異對我們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都將會產生負面、或沒有什麼影響。我們身體能夠修復部分DNA損傷,但由於自然選擇能力減弱,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修復能力也隨之下降。但衰老和死亡的方式有兩種——由於自然選擇削弱而導致的負面基因突變的積累;以及那些可能對繁殖有利但卻可能對長壽不利的基因突變。

2022/07/12 | 李芯

分科測驗首日題目分析:數甲貼近生活、物理相當困難,未來「題海戰術」恐不再管用

補教業者認為,許多題目內容貼近生活、結合時事應用,也切合108課綱綱要。至於未來的考生應如何準備分科測驗,補教業者也提出看法,例如「題海戰術」恐怕不再管用、要把最基本的概念學清楚。

2022/05/02 | 港台電視31

城市演化的科學:物種急速演化,適應城市生活

在城市急速擴展下,大自然有不少物種正急速演化以適應城市生活,部分物種的演化過程,或許已縮短至不足廿年。

2022/01/30 | 港台電視31

煮食科學:發酵食物為何叫人又愛又恨?

由古到今, 人類一直都利用微生物創造出無數叫人又愛又恨的食物。這個以微生物改轉化食材的方法,我們稱之為「發酵」(fermentation)過程。

2021/10/16 | 《科學人》粉絲團

關燈吧!環境光害讓糞金龜找不到回家的路

輝煌的城市燈火是人們眼中的浪漫夜景,也是糞金龜眼中的致命陷阱。為什麼有些昆蟲會受到人造光吸引呢?

2021/09/05 | 物理雙月刊PSROC

「生命」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開始的?

我們所缺乏的是關於「生命」的一般定義,而此定義與生命其底層的化學物質無關。是否存在著即使有我們未知的生命型態,也可以體現出可識別的生命象徵的普遍性原則呢?

2021/06/07 | 精選轉載

「科學繪圖」延長對植物的細節觀察,不只是文藝復興流傳迄今的古老知識

從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胡哲明的科學家視野出發,發現更多更深入的細節,在精細的科學繪圖技巧下,看見自然生態最真實的模樣。

2021/04/21 | 《科學月刊》

在台灣迅速繁衍的外來種,鐮刀客「埃及聖䴉」的美麗與哀愁

目前埃及聖䴉的族群數量難以估計,相較於當初只有少數幾隻個體的情況下,政府需投入的移除成本大幅增加,甚至在一年內若沒有減少一定數量,隔年牠們可能又會迅速繁殖回來,導致移除政策毫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