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生物學

生物學(希臘語:βιολογία;拉丁語:biologia;德語:Biologie;法語:biologie;英語:biology)或稱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學(英語: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6/10 | TNL國際編譯

印度課綱刪除演化論、元素週期表等基礎課程,學者批助長迷信、阻礙科學進步

印度宣布自2023年6月新學期開始,10年級的教科書中將不再有元素週期表、演化論等基礎科學概念,連民主與政府治理等議題都被大幅度刪減。學者批評此政策被宗教信念影響,犧牲了理性思維與印度的科學進步。

2023/03/06 | 精選書摘

《大自然治癒力》:也許缺乏由於規模引起的敬畏感,正是虛擬大自然永遠無法媲美真正大自然的原因之一

本書作者從世外桃源的科羅拉多州移居美國首府華盛頓,對生活中自然環境體驗不足有了切身感受,於是花了兩年時間以全新角度投入研究,橫跨歐亞美三大洲,查訪生物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的最新實證研究,跟隨護管員和樹療師體驗森林療癒計畫,探索大自然對於大腦的正面影響背後的科學。

2022/11/25 | 精選書摘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生物有辦法分類嗎?蒲公英和蝴蝶和我,有哪裡不一樣?

現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這個小小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從這個角度思考,一路演化而來的人類、狗、貓,甚至是蒲公英,彼此間都沒有明確的區別。因此,存在於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也沒有明確的分界,但想想似乎又會覺得有點彆扭,對吧?

2022/11/19 | 《科學人》粉絲團

寶可夢奇想生物學:寶可夢原始世界觀,與林奈《自然系統》三大分界其實相當雷同

從第一代到第八代,寶可夢的種類已超過800種,分別存在於不同的世界。這些寶可夢大多發想自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例如「古空棘魚」發想自腔棘魚、「烏波」發想自墨西哥鈍口螈。但同時也有一些憑空想像出的生物,例如岩石類型、磁鐵類型,或者是具有「神性」的寶可夢。

2022/10/26 | 精選書摘

《生命為什麼如此神奇?》:為什麼生物體要用「氫離子濃度差」的方式來儲存能量?

氫離子濃度差儲存的能量在單細胞生物中還有許多不同的用途,合成ATP只是其中之一。這個能量還可以用來把環境中有用的分子轉移到細胞內,或是把想要排除的廢物丟到細胞外。

2022/05/04 | 精選書摘

《山與林的深處》:外公的信躺在爬滿摺痕的泛黃信封裡,帶我走上福爾摩沙的尋鄉之路

在這趟旅程中,她不只造訪家人曾居住的城市,探訪仍在台灣的家族親友,曾受過專業的植物學訓練的她,也進一步走入台灣的山林,登上高峰,深入祕境,也走向海洋與田野,企圖從她熱愛的自然中,用身體感受、探索台灣這片壯美、神祕、多變而溫柔的土地。

2022/01/18 | 精選書摘

《感與知》:細菌和植物都看似沒有心智,麻醉卻能讓它們失去「意識」?

頂尖神經科學家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新展望,提出對腦與人類行為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與洞見,提供了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可能工具。

2021/09/21 | 精選書摘

《只要好好活著,就很了不起》:只有人類能夠「直立二足行走」,有哪些生存優勢與致命缺點?

從何謂生物、天擇出現的生物奇點、植物的年齡與身高、人類直立二足行走的演化推理、遺傳的運作等基礎知識,到會演化的癌症、免疫系統與病毒的戰爭、飲酒習慣、抗老生技等日常話題……人類也是生物,了解其他生物如何活著,也等於在探究、發現我們自己的存在。

2021/09/21 | 精選書摘

《只要好好活著,就很了不起》: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是為了向世人展示——地球與人類其實非常相似

日本知名生物學者、科普作家更科功,將站在知識的入口引你進門,以平易近人的幽默口吻,看似閒話漫談又乘載著扎實知識的豐富內容,和你說說、聊聊何謂生命的奇妙與美麗,奇思異想又生活化的比喻和解說,搭配上九十多幅特色圖解和插畫,不僅淺顯易懂,更充滿生動鮮明的實境感和趣味性。

2021/06/27 | TNL國際編譯

孜孜不倦的科學家:87歲明仁上皇發現兩新種鰕虎魚,退位後首度發表論文

這是明仁繼2003年後再度發現新物種,過去他已發現10種新種鰕虎魚。宮內廳表示,這次發現的兩種新種鰕虎魚,都是東京皇宮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2001年到2008年間在沖繩縣座間味島及西表島等地所捕獲。

2021/06/21 | 讀者投書

什麼(不)是演化心理學?根基於演化論的三種人性研究方法

一些學科會被誤認是演化心理學,但它們卻有截然不同的方法論與研究重點。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演化學下其中三種人性研究方法,並簡單比對三者的異同處。

2021/01/11 | 讀者投書

人禽之辨,還是眾生平等?動物行為學如是觀

語言被視為在情緒表達上的一種重要優勢,亦因此使人忽略了對動物內心世界的關注,但事實上情緒這回事又往往是超乎語言所能形容的範圍。

2020/12/20 | 精選書摘

《能量、性、死亡》:生命、宇宙以及萬事萬物的終極解答並不是「42」,而是粒線體

本書作者尼克.連恩是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的生化學家,在這本《能量、性、死亡》中,他以一個非常微觀的角度(十億個粒線體只有一粒沙那麼大),來回答生物學的重大問題——也就是我們的生、老、病、死。

2020/10/09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人類手術的技術,能否應用在黑猩猩身上?

從今次的手術,我們了解到人體醫學對獸醫學的莫大幫助。無論是腹腔鏡、超聲波手術刀,還是超聲波掃描,都是為人體醫學而創造。它們如今能應用在獸醫學,為動物手術帶來革命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