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 |
《路徑》:從馬凌諾斯基的帳篷,談將民族誌建構為「田野工作」有何危險?
當人類學家駐紮於村落的中心時,究竟是誰在地化了?事實上,文化觀察者、人類學家經常像是玻璃魚缸裡的魚一般被監視著。那麼,所謂的「在地」是從誰的觀點出發來看的?是誰得以在社區之間劃出一條清楚界限,依此劃分出局內人與局外人?
2018/07/26 |
田野工作所掀起的學術爭辯:瑪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與愛麗絲高夫曼《全員在逃》
我覺得與《全員在逃》爭議最相似的,莫過於美國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於1928年出版的《薩摩亞人的成年》之後所掀起的爭辯。兩本民族誌都是系出名門的年輕學者的初試啼聲之作、其資料都來自二十出頭的年紀時所開啟的田野工作。兩本書都奠定了作者在學科內的地位,也都有為大眾書寫的企圖,而之後面臨的批評也都牽涉到報導人敘事的真實性與對異民族文化描寫的公正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