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09 | 讀者投書

義大利「常青畫廊」獨具慧眼、協助藝術家突破創作困境,建構出專屬的經營之道

我對常青畫廊的想法,其實也感受到很多時候,拋開預設立場的濾鏡、跳脫社會框架,非常規的應對態度,也能夠成為做夢的有效工具,其中富含的價值與意義,或許會帶領台灣封閉的藝文產業,蛻變成意想不到的樣貌。

TNL+ 2022/12/15 | Jack Huang

NFT可以翻轉傳統藝術市場嗎?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去中心化」在很多時候,只是用於行銷的假議題,雖或多或少有所賦能,但並非真正能創造了什麼全新的價值,不過,我們所期盼區塊鏈與NFT在藝術界能扮演的角色,絕不是取代傳統機構而已。

2022/11/06 | 高智敏

【紀錄片】《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價值8000萬美金的60幅假畫從哪來的?

只能說,拉拉此類詐騙犯真的是人性高手,抓住安安內心深處最深層的慾望,給出似真似假的資訊,同時再創造一些不安全感,讓安安自己把所有不合理之處通通腦補一遍,「讓受害者幫忙詐騙」真的是高招。

2020/04/18 | 方格子vocus

藝術投資有風險,先搞清楚投資是藝術收藏的附加損益

藝術投資還是有可供參考的評估模型,但一定要強調,投資效益是藝術收藏的附加損益,套一句西蒙.波娃的經典句型:「先有收藏、才有投資」;反過來做只會患得患失,弄壞胃口又擾亂雅興。評估模型很簡單,第一類是經濟學途徑。先講個體經濟學的量價平衡。在價格與數量的座標上,供給與需求如何滑動、市場平衡點落在什麼地方。

2020/03/22 | 方格子vocus

藝術交易市場的成長與茁壯,跟貧富差距息息相關

不管藝術市場看起多麼接近餐飲業、營造業或金融業,但本質上它就是奢侈品。根據幾百年來的藝術交易發展歷程,藝術交易的成長與茁壯,跟貧富差距是息息相關的。當社會階級間的財富差距越來越明確時、以及當有消費實力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壯大時,都能誘發藝術交易的蓬勃與成長。反之則反。

2020/02/24 | 方格子vocus

畫廊捧出一位經典大師,勝過百位曇花一現的藝術家

「漲久必跌、跌深必漲」;首先這句話就深藏危機:哪一種畫或骨董會一直漲、漲多久。每個人都希望漲的是自己收的藝術家或作品,但會一直漲的品項真的不是隨機隨便的。我常常扮演收藏家的剎車系統,一句話澆熄收藏家在藝博現場的熊熊烈火。

2020/02/23 | 方格子vocus

藝術家的自營現象(下):市場與創作的矛盾,到底誰受了委屈?

過去自營時期藝術家釋出的畫作太多,墊高簽約畫廊的護盤壓力,護盤壓力大,屆時更會反映到藝術家實拿成數。市場未飽和之前,是畫廊求藝術家;等到畫作賣不動了,就是藝術家要求市場了。

2020/02/23 | 方格子vocus

藝術家的自營現象(上):全球景氣疲軟,畫廊界的貼心暖主幾乎絕跡

上回跟大家分享過《藝術市場獲利三段論》後,我承諾要接著談談藝術家的自營現象。談完集中市場、淺談畫廊經營之後,必須深入來理解藝術家的自營現象,畢竟在市場,產品(即藝術作品)的生產方是藝術家。

2019/05/07 | 精選書摘

羅青《當代藝術市場結構》:如何振興台灣文化藝術創意產業?

藝術拍賣應以「誠信與知識」為主,不然,就可能產生炒作哄抬的弊端。不過,要持續炒作成功,也非易事。在知識充分,理性成熟而又有誠信的藝術拍賣市場中,炒作的可行性,不但十分低,而且絕對不智,常常會弄到得不償失。

2019/05/07 | 精選書摘

羅青《當代藝術市場結構》:藝術投資獲利比販毒還高?藝術市場的陷阱

如果有百分之七十的買家,對手中的藏品,鑑賞精到,估價誠實,認真惜售,那藝術市場的繁榮與熱絡是必然的。如果百分之七十的買家,都抱著投機的心態,拚命炒作畫價,左手進右手出,那藝術市場便是一個大起大落、冷熱無常的吃人市場。

2018/05/28 | 馬凌畫廊

展評:周育正之現代化的不適

從2010年的《東亞照明》和2012年的《工作史-盧皆得》開始,周育正一直持續關注藝術背後的勞動力、藝術行政、資源來源與去向的關係⋯這次展出如《東亞照明》,戴森空氣淨化器也是由品牌贊助,他毫不避諱直接呈現所獲得的資源及其實際功能。

2017/09/30 | 精選書摘

《打字機上的繆思》小說選摘:一幅充滿謎團的畫作,讓畫廊女主人見到它拔腿就跑

攜帶神秘畫作的男子羅瑞舉起畫作,靠在他的身上讓我和畫廊女上司快克看。快克在原地站了四、五秒,雨傘從她手中滑落,撞到地板。她看著我,忽然轉身走出門。

2017/07/26 | 精選書摘

《誠品時光》:吳清友中年的追尋——草地囝仔的人文藝術書店夢

從小吳清友就對空間氛圍很敏感,心情與心境常產生共振效應。在他的想像中,人會被空間的靈魂、空間的氣質、空間的表情所觸動。所以他希望做一個能夠讓人從容與書相遇的閱讀場域,除了書店之外,還要包括咖啡館、花店、藝術、設計名品、音樂等多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