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戀

異性戀(英語:Heterosexuality)亦稱為異戀(異戀性向)、異性向、異性愛,一般指對異性(包括生理性別及性別認同為當事人的異性)產生愛慕感、能與之建立浪漫關係,或認為異性擁有性吸引力的一種現象。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22 | 精選書摘

《宗教統治》:同性戀,構成了基督宗教的罪與基督宗教的愛之無縫結合

正如湯姆.霍蘭的論證,現代人的道德倫理觀念,包括眾人平等、慈善濟貧、婚姻忠誠等,並非普世生成,而是被這個獨特文明持續影響的成果。許多被視為與基督宗教對立的概念,諸如科學、世俗主義,甚至無神論,都根植於基督文明的溫床。

2022/11/06 | 歪脑|WHYNOT

性別戰爭:「直男行為研究社」爆紅的背後,網路會讓性別對立越演越烈嗎?

在社會規範的性別腳本中,不只異性戀男性受到約束,女性同樣也會因這些潛移默化的規範更傾向採取某些行動。康庭瑜指出:「當然,每種性別在親密關係都會有行為失當的時候,但某些行為常是男生多於女生,有些則是女生多於男生,就可以知道不同性別擁有不同的社會腳本。」

2022/03/25 | 辣台妹聊性別

游移在女與男的界線,「跨」性別在數位空間成為顛覆性動詞

隨著科技的演進,人工智能(AI)的出現也重建了性別、種族、階級的框架,虛擬實境中個人能重新定義自身的角色,打破二元框架,挑戰既有的社會結構,使「數位性別」(digital gender)作為一種「實踐」。

2021/09/02 | 德國之聲

上海大學疑收集校內LGBT學生清單,滿足政府監視「潛在異議分子」需求

繼上個月多間中國大學院校的LGBT學生社團微信帳戶遭停用後,上海大學更傳出在蒐集校內LGBT學生的清單。相關討論在微博上引來上萬名網友轉發,然部分貼文已遭刪除。

2021/08/13 | 精選書摘

《男孩與性》:承認最近看過A片的大學生,無論男女都更容易相信「強暴迷思」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目標而不是當成人,以「能夠贏得多少位『火辣』女人的芳心」來衡量男性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上述種種心態一直和看A片有關。

2021/07/16 | 潘柏翰

柯文哲脫口「同志團體也是問題」,恐怕加深同志社群與傳染病的污名連結

同志社群與運動正因為在HIV/AIDS發展的歷史中,感受到疾病的污名與性傾向間的不當連結,產生了無數令產生了無數的歧視性用語、不公對待,才會嚴正地對柯市長的發言提出批評。

2021/05/15 | 精選書摘

周芬伶《張愛玲課》:童女/同女之舞——《同學少年都不賤》分析

不只讀張愛玲,更要透過她,理解自己。周芬伶以數十年研究、教學經驗,引領讀者進入張愛玲漫長創作生涯的曲折密徑。

2021/03/27 |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祖宗牌位要寫考考、妣妣?父權體制背後運作的姻親邏輯

婚姻平權不只是提供同性婚姻權而已,同時還可以對現有的婚姻制度進行反思,甚至是解放長久已往婦女在父權宗法婚裡的女性權益。

2021/02/06 | 讀者投書

男同志的勃起障礙困境:如果醫師不能理解患者的求偶困境,那還有誰要就醫?

如果醫師們繼續抱持狹窄的想像,不能回應一夫一妻以外的情慾需求、或者不能理解患者的求偶困境,那還有誰要就醫?

2020/04/23 | 辣台妹聊性別

以「愛」之名的同婚合法化,依舊改變不了陽剛霸權的軍隊文化

軍隊,是給陽剛的男子漢來保家衛國,並不是同志、陰柔者可以褻玩的園地,只要違反軍中紀律,宛如違反了舊有的性別秩序,依舊受到大眾排山倒海的輿論,陽剛氣質持續在軍隊文化裡再製、流通、壓迫。

2020/04/04 | 辣台妹聊性別

「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這個問題,一直都是反同運動的「草船借箭」

反同運動持續提出這個看起來無害、看起來可以自信地回答的提問,事實上就是要用來反對同志,就是要鞏固異性戀的常規性。屆此,「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與其說是個科學問題,不如說是論述策略的問題;它本身就充滿異性戀的偏見,要求所有與其相異者自行舉證。

2020/01/08 | 精選書摘

《侶途》導讀:在台灣同婚專法制定,天沒下紅雨之後?

同婚對於台灣社會與文化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勢將成為未來各界關心的重要議題。而這本書正可以為我們帶來各方面的解答。

2020/01/01 | 精選書摘

《解套》:比起為人父的王道形式,「同志父職」更接近傳統的母職

陽剛氣質跟為父之道漸行漸遠,正凸顯當代父職和父親缺席,乃是情境使然。為人父不再是通向陽剛的成人社會地位的必經之路,今日的為父之道日漸取決於男人的戀愛依存關係如何開展。

2019/06/07 | 李秉芳

「被壓抑的多數」反撲,波士頓保守派發起「異性戀驕傲」遊行

波士頓市政府不能根據組織的價值而不讓他們辦活動,目前這個「異性戀驕傲遊行」尚未獲得許可,但他們正在努力修改他們的申請,來舉辦這場公共活動。

2019/05/31 | 精選書摘

《媽媽的逆襲》:不要害怕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所謂的不一樣只是一種錯覺

親愛的,由於我們都是基督徒,而且信奉《聖經》,所以我們有些擔心你會對這一點感到困擾,因為《聖經》中有一部分內容把同性之愛定義為一種罪惡。那麼我們現在就先把這一點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