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戀

異性戀(英語:Heterosexuality)亦稱為異戀(異戀性向)、異性向、異性愛,一般指對異性(包括生理性別及性別認同為當事人的異性)產生愛慕感、能與之建立浪漫關係,或認為異性擁有性吸引力的一種現象。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8/12/20 | 阿離

新聞中被多番強調的「同志情侶」與不必點出的「異性戀」

站在新聞報導的角度,我同意媒體報導虐兒案兩被告為同志情侶的細節並無不妥,但我的疑問是:真的有必要在製圖、標題和導言多番強調其同志情侶的身份嗎?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呈現方式?其實不然。

2018/11/28 | 精選書摘

《性的世界地圖》:公共空間總是受到異性戀宰制,性少數族群如何突圍?

大都市之所以成為性少數族群的避風港,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城市中努力開拓各種可能性。雖然大都市就像一個鼓勵表達與鞏固各種同志認同的「實驗室」,卻不表示同志族群從此能無憂無慮,他們仍然必須不斷向「其他人」爭取使用空間的機會。

2018/11/21 | Abby Huang

圍牆內的聲音:喜歡女生的她們,為什麼還支持「愛家公投」?

支持「愛家公投」的人,其實不全是保守派、或是家長團體,也有喜歡同性的人。而她們反對同婚、同志教育的理由,很有可能真是出於「愛」。

2018/11/10 | TNL特稿

《弟之夫》:貼近生活的同志教育讀本,寫給異性戀的自省之書

《弟之夫》是一本寫給異性戀者的書,你的立場是什麼,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有沒有直面自己的動機與勇氣。

2018/09/17 | 女性主義有事嗎

親愛的男友,光是冷漠就足以讓你成為性別歧視的幫兇

在我眼中,男友是個懂得思考、心地善良的人,這也是我欣賞他的原因。我不相信性別議題會是例外。於是,我選擇告訴他,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不必由你親自參與。只需不當一回事看待,在旁指指點點,就能成為縱容的幫兇。

2018/09/16 | 巷仔口社會學

從意外到等待:台灣不同世代女性的初經經驗

藉由了解戰後半世紀以來台灣女性初經經驗的改變,我們可以了解身體與性別政治的歷史關係。在此我將觀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醫普知識及衛生棉產業這幾個影響身體經驗的重要條件,亦即女孩在初經來之前的準備情形如何。

2018/07/26 | 男性解放

「男人不可能被性侵」:我們說的不是事實,而是父權社會的信念

我們的社會向來習慣個人主義式的思考方式:愛拚就會贏,因此贏不了,只能怪你自己不夠努力。在這種氛圍下,我們很難看到集體性的結構問題。於是,需要發展一套自我調適的心理策略,讓我們既不必費心地思辨結構問題,又能合理化原本的歸因邏輯——「找出代罪羔羊」,如此看來是十分合理的做法。

2018/04/23 | 巷仔口社會學

推翻不平等性階層:該「廢止同志教育」還是「停止異性戀教育」?

反同公投第三案看似合理,但骨子裡其實強化了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性階層關係。我們因而不只要說,不教同志教育是違反憲法平等權保障,要認真對待平等,還得要求各中小學全面禁止以各種形式提倡異性戀,釋放性別多元,讓愛慾自由。

2018/02/05 | FashionSex

為什麼有人喜歡「打野戰」?三種角度理解「公共性行為」

正如Dean在《Unlimited Intimacy》其他章節中,對「無套文化」用人類學認識論的提醒:如果我們不會只用某種形容詞來認識某種次文化(例如我們不會用「傷害身體」單一解讀來看待刺青文化),那麼我們就不會只用淫蕩、不道德來看待公共性的文化。

2018/02/05 | FashionSex

為什麼有人喜歡「打野砲」?三種角度理解「公共性行為」

正如Dean在《Unlimited Intimacy》其他章節中,對「無套文化」用人類學認識論的提醒:如果我們不會只用某種形容詞來認識某種次文化(例如我們不會用「傷害身體」單一解讀來看待刺青文化),那麼我們就不會只用淫蕩、不道德來看待公共性的文化。

2018/01/25 | 男性解放

一味地禁止A片而不設法提升識讀能力,恐怕只是掩耳盜鈴

我們認為A片是一種素材,毋須過度浪漫化,但也不必妖魔化——意思是,問題不在素材本身,而是人們怎麼產製它、詮釋它、使用它。相較於管制審核禁絕勸阻,我們更傾向培養識讀能力,以及鼓勵不同版本的情慾表達。

2018/01/10 | FashionSex

群交趴的基進提問:性的公開化何時不再是殺女的武器?

任何一個不滿於「父權體制意圖將女性安穩地送進婚姻體制之中」的女性主義團體,在群交門事件中,最應該也最需要著手提出的政治性是:正面主張女性參與性愛活動的不卑不亢。

2017/12/11 | Kayue

等到澳洲通過同性婚姻,她們終於可以離婚

澳洲終於通過修法,令同性婚姻變成合法,除了讓一些同性伴侶終能結婚外,也令一對已婚女同志可以離婚。

2017/08/30 | 精選書摘

所有BL作品都要貼上18禁:反思異性戀宰制、社會的恐同現象

閱讀多元取向的媒介內容如同人誌作品,開拓迷群對於現實社會裡性別權力關係的思考,撼動了異性戀為尊的宰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