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
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下):激盪出跨越階級、種族、性別界線的共享經驗與身體記憶
塩田千春不僅以勞作觸及親密性,也透過經驗分享和情感交流來表現親密性。她用誠懇簡明的語言和觀眾溝通,在訪談中道出歷經流產和癌症的醫療過程,在展覽圖錄和展場中用第一人稱談起對於死後靈魂的去向。
2021/10/27 |
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上):東西文化的交融,老莊思想、浪漫主義等流派的再現
塩田千春吸納許多不同文化的養分,我們可從藝術史中辨識這片沃土,勾勒與她相關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思潮前例。就西方藝術史而言,最和塩田千春契合的是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因為這些前衛文化運動皆追求自由和主體性,也注重回憶和幻夢的價值。
2021/08/24 |
【專訪】草字頭工作室策展人黃偉倫:在鐵皮屋中展開藝術共創,安住內心才能看清未來方向
現在並非理想生活,而是與病毒妥協後的新常態,黃偉倫坦言若未來很難有大型聚會,原始實體交流只會變得更珍貴,「人們不會放棄現場互動,但會精挑細選參與的場合,更重視人與人相遇的悸動。」
2021/05/21 |
【當代館20周年】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存在是必須的,進入下一個20年還有什麼發展可能?
美術館空間與藝術作品或是藝術之間的關係為何?又,在這樣的脈絡下,美術館還有什麼發展可能?而台北當代藝術館在進入第20年後、又或進入下一個20年,可以帶來如何的契機?
2021/05/20 |
【當代館20周年】專訪歷任正副館長:當代館位於城市的中心位置,如何用藝術連結社會與周邊環境?
透過專訪當代館歷任館長、副館長,從他們的口中瞭解當代館作為教育、展覽、典藏的場域,與社區社群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2021/05/14 |
【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國際藝壇之星如何以線代筆,繫住千絲萬縷的回憶?
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的個展《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已於5月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順利開幕。藝術家在記者會上對於此次台北站的呈現,表示「非常滿意,經過沈澱之後的作品,甚至比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首展時更加完整。」
2021/05/14 |
【當代館20周年】從西方回望台灣,人們談論的「當代藝術」到底是什麼?
何為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是在時間上來回走動的信使,帶著多種素材、前往東西南北,不只傳達當下更是際遇過去與未來。
2020/09/28 |
《藝術市場上的攝影》:「攝影是較低階的藝術創作形式」這類觀點,今時今日仍未消失
這是第一本從藝術市場角度探討攝影作為藝術形式發展的專書,作者以其在拍賣公司累積多年的實際經驗與人脈,在書中提供許多第一手的攝影界寶貴資訊,對於不論是剛進攝影市場的收藏新手或是攝影史愛好者來說,都是值得購藏的引導指南。
2020/08/28 |
《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2020個展》:一個無法力抵權力核心的個體,如何面對當前恐懼、面對幽靈?
藝術家陶亞倫在當代藝術館的新展覽《無處不在的幽靈》中,想像這些虛擬實境為切不掉的幻肢 (phantom limb),現下社會摸不到困境與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