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

患者,又稱病人、病者和病患,是指醫療服務的接受者,大多用來指罹患疾病、或身體受到創傷,而需要醫生和護理人員進行治療的人;動物如遇到相同狀況,也可以患者稱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9 | 李秉芳

精神科名醫孔繁錦性侵女病患辯稱「追求」遭判4年,上訴駁回定讞將發監執行

二審法官認為,女病患的指述前後一致且無瑕疵,另外其貼身衣物內層檢驗出男性Y染色體,這顯然不是孔男辯稱「無意間」可能碰觸的地方,另外也發現孔男在案發之後打電話給被害人,表示「我要跟妳說對不起」

2022/06/27 | 李秉芳

線上看診、取得藥物不容易,身心科患者確診被隔離拿藥怎麼辦?

身心科用的藥物大部分都是管制藥物。管制藥物需要「本人」現場看診,才能開處方箋領藥。這些藥物不像感冒藥可以在藥局找到類似的替代品,沒有處方箋也不可能買得到。

2020/05/07 | 精選書摘

《病人説了什麽,醫師聽到什麽?》:病醫之間資訊最繁雜的接觸點,在於出院的時候

病人這樣接收資訊,有如從大量湧水的管子飲水,資訊向著他們奔瀉而下,而他們最多只能用手捧著,喝個幾口。無論病人是離開醫院、急診室、或是平常的診間,吊高球般一記記擊出的資訊,通常病人只攔得不到半數。

2020/01/25 | 丁肇九

各國記者武漢現場報導:本次疫情跟SARS一樣,都是由於「對事實的隱瞞」而產生

中國官方宣布武漢封城之後,據報許多人連夜「逃離」武漢,但也有許多媒體從業人員留在現場,從CNN、紐約時報,到「公民記者」陳秋實,他們在第一線看見了什麼?

2019/08/10 | 李秉芳

安寧緩和醫療不是「等死」或「放棄」,醫生:重點是「善終」

台灣目前對安寧醫療仍有些迷思認為是「放棄」、「等死」、「消極治療」等,事實上安寧醫療的目標是在改善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以及思考如何「好好走最後一段路」。

2019/04/27 | 精選書摘

《藥師忙蝦米?》:讓藥師翻白眼的11種患者

台灣第一本藥師自己畫的圖文衛教漫畫書,用趣味可愛的漫畫,讓你了解藥師平常都在「忙蝦米」。

2017/12/20 | 王明鉅教授

醫療糾紛裡的「濫訴」:當救人的志業成為犯罪率最高的行業   

我不知道我自己親身經歷也深入了解的這個狀況,算不算濫訴。但我知道,全台灣仍在執業的醫師也不過約5萬人。但每年涉訟要在法院與檢察署之間來來回回的醫師,就超過500人。

2017/06/06 | 精選轉載

高院判決助長「防衛性醫療」抬頭——醫護、患者、社會的三輸

看到這樣的判決結果很難不感到挫折,因為這不只是對醫療人員極度不利的判決,後面引起的骨牌效應最終也會損害更多患者的權益。

2017/02/01 | Kayue

科學家讓「閉鎖綜合症」患者跟外界溝通,有望令他們不再「被困」

有科學家首次成功讓全身癱瘓、難以跟外界溝通的病患,僅透過大腦活動來回答是非題,表示對活着感到高興。

2016/06/2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張耀升:用僅存的力氣掐死還有感覺的靈魂,以心死的方式活著

得知主任故態復萌對他來說是一種正義,「因為我都經歷過,你怎麼可以沒有」的不平衡,他天天打來不是關心,是要得確認我有沒有承受一樣的折磨。

2016/06/11 | STS多重奏

病人究竟有沒有辦法做選擇?:《The Logic of Care》 書評

既然所有的醫療處置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儘管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辦法被「解決」),那麼在資源和人力皆有限的前提下想達到最佳的效果,「照護即生活」或許就成了醫療從業人員必須時時刻刻謹記在心的行事準則了。

2016/04/28 | 心受創藝場

知病與不知病:精神病患者的夢與現實

D第一次接受治療完,在病床邊哭泣,我去問他怎麼了?「醫師,本來跟我談情說愛的那四個女生的聲音都不見了,只剩下我一個人了。」D一邊開始吃東西,一邊哭著說。

2015/11/30 | Dr. E

急診的「急」是病情「危急」而不是「心急」,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誤解?

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會說「醫療不是服務業」,但醫院卻用服務業的標準來要求員工,民眾自然也將醫療視為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