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病毒

病毒(拉丁語:virus)是僅能在生物體活細胞內複製繁衍的亞顯微病原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28 | 精選書摘

《黃瑽寧醫師感染輕百科》:人類病毒感染分成兩種劇本,渣男和癡男

這類型的病毒,每隔幾天就換一個宿主,把宿主利用完就落跑,海王又濫情,我姑且稱之為「渣男病毒」,它們包括冠狀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等等。但是另一種病毒不一樣,它們感染人類一次,從此一生一世不離開,陪你到老,我稱之為「痴男病毒」。

2023/06/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英媒:COVID-19爆發前武漢科學家與共軍合造病毒,中國隱匿2016年「墨江事件」疑為病毒起源

但2016年事件有了變化。研究人員在雲南省墨江一處礦井中,發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當地有些人死於跟SARS類似的症狀。中國當局未對全球示警,沒通報這些死亡事件。如今這種病毒被認為是目前已知在疫情爆發前就存在的COVID-19唯一近親。

2023/03/26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萊茵河發現新型噬菌體,有望對付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而在瑞士境內被分離出的一套獨特的噬菌體系列,則正在幫助全球研究人員們開發新型對抗不可治癒感染的療程。

TNL+ 2022/12/28 | 李少民

歷史重演?中國「躺平式解封」,正在複製三年前的「武漢病毒」危機

北京傳出的消息是:大批的人們呈現新冠病毒陽性。更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的症狀並不是像官方所說的如普通感冒一樣,他們並不僅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肺部也感染並受到嚴重損害。這些感染的人,有很多死亡。包括我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年僅66歲,感染後死亡。

2022/12/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白紙運動後中國防疫鬆綁,北京等地籲「非必要不做核酸」,約1億人出門更方便

白紙運動在上週出現,從學校到街頭,學生、民眾抗議官方不合理的防疫規定,這成功使得多地在本週因應調整防控政策。成都、廣州、天津、北京、重慶先後發布新的出行政策。根據這幾個城市的人口來算,超過一億人口的出行都會因為新的政策變得更加便捷。

TNL+ 2022/12/04 | TNL國際編譯

西伯利亞永凍土層融化,釋放冰封萬年病毒,科學家憂引發大規模感染事件

氣候暖化加速西伯利亞永凍土層融化,研究團隊發現曾冰封萬年的病毒出土竟對生物體具有感染力,儘管目前對於環境因素如光照、紫外線、氧氣作用對於病毒傳染力的影響為何尚未確定,科學家目前擔憂的是未來病毒大規模爆發的風險。

2022/11/28 | 德國之聲

德國病毒學家:習近平完全清楚,中國開放前必須達到西方國家的疫苗接種水準

病毒學權威教授德羅斯騰相信,隨著新冠病毒的進化,它已很難重新獲得原來的殺傷力,除非病毒在中國通過大量繁殖發生「革命」。他說,習近平知道放開前中國必須達到類似德國的接種水準。

2022/10/19 | 黃皓筠

全球暖化再添風險:冰川、凍土中的古老病毒恐重新被喚醒,增加「病毒外溢」機會

最新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過去被鎖在冰川或是凍土裡的病毒和細菌有可能重新甦醒,並感染當地野生動物。不過科學家說明,只要病毒與媒介沒有同時存在於同一環境,發生嚴重事件的可能性仍然很低。

TNL+ 2022/10/08 | TNL國際編譯

牛結節疹病毒造成印度10萬頭牛隻死亡,養牛戶抗議政府不作為,2.5萬頭牛趕到街頭遊蕩

印度正面臨大規模的牛結節疹病毒侵襲,至今已導致10萬隻牛感染死亡。來自西部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養牛戶聯盟因不滿政府的消極因應及遲遲未發放的救援金,決定帶著上萬頭牛上街抗議,甚至讓牛群衝進政府建築內,現場一片混亂。

2022/10/06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可對抗異株病毒的單醣化疫苗:翁啟惠團隊如何催生這一場流感疫苗的大革命?

當馬徹在會議上報告完這項「有趣的」實驗發現,翁啟惠立刻說:「這會是一個好疫苗!」「那次翁老師說完後,現場2、30個人包括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全場都傻眼。」馬徹回憶,「那次經歷讓我真正感受到科學家見微知著的能力 ,翁啟惠老師只看到一點點線索,就能跳躍好幾步思考。」

2022/08/21 | BBC News 中文

科學界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抗變異是中期目標,廣效抗冠狀病毒疫苗是終極追求

邁向可能問世的通用冠狀病毒疫苗的第一步,可能是開發出所謂的「抗變異」疫苗,能夠適用於所有當前和未來的COVID-19病毒株(包括它們的變異株和亞型變異株)的免疫,並推動終結大流行疫情造成的最壞影響。

2022/08/15 | BBC News 中文

最近在中國發現的「琅琊病毒」是什麼,會不會爆發大流行?

《BBC》採訪的專家們說,新病毒的發現並不意味一定將會發生新的大流行。但亨尼帕病毒科新病毒的發現令人擔憂,因為這一家族其他病原體之前曾在亞洲及大洋洲引起過(疾病)爆發和嚴重感染。

2022/06/22 | 精選書摘

《形狀》:人類原廠等級的直覺很難理解「指數增長」,但這是防治COVID-19的關鍵概念

這本書讓你邂逅新的幾何學。包括我們正在經歷的COVID-19流行病的傳播。本書告訴你流行病傳播不是醫學,而是數學,更嚴格來說是幾何學。因此,該如何透過找出流行病的圖形,來理解每日染疫人數的變化,預估疫情高峰與結束的時間,並說明為什麼流行病的控制不追求完美主義?

2022/06/06 | 方格子vocus

中西醫學看疫情:外感、瘟疫與病毒

簡單來說,瘟疫多是中國古代對於病毒(微生物)大流行的紀錄,而外感則包含了天氣變化造成的症狀與較弱的病毒與細菌等微生物感染。

2022/05/29 | 讀者投書

【書評】《大流感》:百年前「雙重入侵」在人類歷史不斷重演,如今我們可曾記取教訓?

要瞭解1918年的感冒大流行,瞭解它是如何散播、如何造成恐懼、傷亡和後遺症,我們不可能忽略那個帝國主義的年代,那個世界秩序重整的時代。就在美國悄悄成為世界霸權之際,瘟疫也於斯開始燎原。

2022/05/27 | 潮健康

「Deltacron」等新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美研究顯示第三劑效果顯著、相差30倍之多

「病毒正在進化,因此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包括變種病毒之間的重組,例如Deltacron,就結合了Delta的強大致病性與Omicron的免疫逃脫能力。因此,目前最好抵禦病毒的方法,就是盡快施打完整3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