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改善刷牙流血,你的漱口水選對了嗎?
刷牙流血是因為牙菌斑滋生造成牙齦問題,而使用漱口水雖然口腔清新,但不等於有效清潔牙菌斑。牙周適牙齦專業護理漱口水的「穿透式除菌」效果,能滲入牙菌斑內部,打擊牙刷清潔不到的死角。
陳佩琪從肺腺癌學會慢活:它提醒我,生活形態要改了
陳佩琪不抽菸、沒有肺癌家族史、不常出入高污染環境……。為什麼肺癌找上門?罹癌後讀遍醫學文獻,到現在還是想不透。「不過回想起來,也該感謝肺腺癌。它提醒我,生活形態要改了。」
諾貝爾醫學獎出爐,美、日兩學者發現免疫細胞的「煞車」,突破癌症療法
本庶佑曾表示,過去,癌症專家都不會將免疫療法視為癌症治療的首選,因為效果不好。但是透過他和艾莉森發現的PD-1和CTLA-4現在免疫療法成為最有希望的療法。
台灣綠色能源時代來臨,解析風電發展3大關鍵要素
在能源取得不易的台灣,風力發電更是目前政府積極發展的發電方式之一。如今離岸風電三大關鍵因素:「投資商機」、「人才就業」及「技轉國產化」皆已到位,只待時間發酵。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是你不行》:也許你愛對了人,卻用錯了方式
著名編劇廖一梅說:「這一生,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見了解。」了解這個詞,凌駕於愛情和性愛之上,可見,多麼難得。
17年後的911事件:為何「死亡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當時世貿所在的曼哈頓下城區空氣中瀰漫刺鼻味道,當時的美國環保署局向大眾保證爆炸點周圍的空氣安全無虞,但2016年,她承認,當時的保證有誤。
大學生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蹲點台灣,用行動與創意服務偏鄉與部落
「蹲點‧台灣」活動由中華電信基金會和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至今第十一年,每年邀請大學青年以15至20天期間,至台灣鄉鎮、部落蹲點進行「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至今已有超過40校80系500多位大學生投入,為自己也為全台70多個鄉鎮角落帶來改變的契機。
提倡「鹼性飲食」建議病人放棄化療 另類療法「醫師」遭重判賠償逾1億美元
楊格多年來提倡沒有科學根據的「酸鹼平衡」理論,宣稱多種疾病均由身體變得「酸性」所引致,並「治療」不少病人。去年他因無牌行醫被判入獄,早前亦遭一名癌症病人索償。
《我是一位「少」奶奶》:明年的今天,妳還會陪在我身邊嗎?
得知噩耗的第一晚總是最難受,縱使隔天必須一大早6點多早起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搶現場號,但深夜哄睡完好天真好可愛的小宓後,夫妻倆抱在一起哭了。嚴格來說,我只有哽噎,但腦公用流水席哭法度過第一個晚上,雙手遲緩摺衣服的時候邊流著淚問我:「明年的今天妳還會陪在我身邊嗎?」
核能問題大全:重新解放被壟斷的話語權(中)
缺電和空污兩大支持核電的理由其實並不充分。透過能源配比改善空污問題,關鍵不是單位發電方式上的兩相比較,而是整體供電配比的加總。
我的罐子爸爸 ─ 為家人,總把最好的留下
人的一生必定會有終點,但在終點後,卻仍然能把愛與最好的留下,惠及家人。這樣的愛不僅是一家人永遠的情感聯繫,也是讓家人持續幸福的資產。
掌握數位創新商機,AWS雲端服務助攻企業邁向區塊鏈時代
區塊鏈在商業上的落地應用有許多可能性。為幫助企業更快進入區塊鏈的世界,AWS 推出「託管區塊鏈」服務。透過12月18日 的線上研討會,冷颼颼的天氣不用出門,就能在線上觀看AWS分享技術服務內容,並以實際應用案例為企業指引方向。
福島核災7年後,日本承認首例核電廠員工因輻射罹癌身亡
日本核事故相關的受輻射工傷申請共有15例,此次被認定為工傷的男性也是首個工傷死亡案例。此前的4個案例中,有3例為白血病,1例為甲狀腺癌。
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3位英、美學者發現細胞如何感知氧氣,有助治療癌症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凱林、雷克里夫和塞門薩的研究,有助對抗癌症。由於腫瘤的生成離不開新生血管,如果能降解「缺氧誘導因子」,就有望對抗惡性腫瘤。
細節中見證熱情,跨界音樂職人柯宗佑點評 VOLVO 車用音響系統
柯宗佑從吉他手起家,經驗跨足演唱會音控、錄音師、混音師與母帶後製,多元的職涯使他培養出對聲音敏銳的直覺。原以為車用音響難滿足專業人士,但VOLVO打造的兩套車用音響,似乎使他找回那個愛嘗試不同可能的大男孩。
令人措手不及的癌症:「胰臟癌」的風險因子有哪些?
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少人在胰臟癌早期時主動就醫檢查(常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的),多數患者是到症狀嚴重就醫時,才靠著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超音波、經皮穿肝膽道攝影等方式診斷胰臟癌。
《抗癌大突破》:逐漸從夢想變成科學的「癌症免疫療法」
我們必須強調,這項承諾並非一種保證,在個別病患身上可能會出現不同結果。我們仍需努力,來擴大反應圈,找到真正治癒的方法。不過,現在機會的大門已開啟,我們才剛剛啟程。
智慧醫療突破界限 預見生醫大未來
由科技部主辦的「2019未來科技展」於12月5日至8日登場,以AI、AIoT等如何擴大滲透在生技醫療領域,六大技術中「生技與新藥」、「醫材」二大主題,囊括28項前瞻科研成果,共同見證臺灣在全球生醫競賽中的絕佳優勢。
當古生物得了癌症:一個2億4000萬年前的骨癌病例
今年(2019年)2月的《美國醫學協會腫瘤學》(JAMA Oncology)就刊登了一篇新的研究發現:2億4000萬年前左右的癌症紀錄。這篇研究並不是談論人類身上所發現的癌症,而是在一隻存活於2億4000萬年前的早期烏龜所發現的癌症。
VACANZA攜手《We Bare Bears熊熊遇見你》 聖誕節推新品
VACANZA即日實體門市及官網同步推出聖誕「滿額三重送」活動,搭配超萌熊熊三兄弟《We Bare Bears熊熊遇見你》第二波聯名商品開賣,陪伴女孩們度過美美的聖誕節。
三大治癌新療法:基因檢測、免疫療法及質子刀,各有什麼優勢?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掌握最新腫瘤基因檢測、免疫療法、質子治療,好好和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治癌永遠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