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出爐,美、日兩學者發現免疫細胞的「煞車」,突破癌症療法
本庶佑曾表示,過去,癌症專家都不會將免疫療法視為癌症治療的首選,因為效果不好。但是透過他和艾莉森發現的PD-1和CTLA-4現在免疫療法成為最有希望的療法。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我是一位「少」奶奶》:明年的今天,妳還會陪在我身邊嗎?
得知噩耗的第一晚總是最難受,縱使隔天必須一大早6點多早起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搶現場號,但深夜哄睡完好天真好可愛的小宓後,夫妻倆抱在一起哭了。嚴格來說,我只有哽噎,但腦公用流水席哭法度過第一個晚上,雙手遲緩摺衣服的時候邊流著淚問我:「明年的今天妳還會陪在我身邊嗎?」
【圖解】新世代的對症下藥,就是用更精準的方式對抗癌症
如果不幸罹患癌症,在治療前若能先藉由全方位基因檢測掌握病情、輔助醫師判斷更為精準的治療方式,就能節省不必要的金錢和時間。
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
你理解伊斯蘭教、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
創意的力量——以創意教育培養癌症病童面對恐懼與挑戰的勇氣
文章由百靈佳殷格翰與關鍵評論網共同製作。今年「台灣創意週」渴望藉由坎城國際創意節得獎作品〈幻想的朋友Imaginary Friend Society〉的分享,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國內癌症兒童之心理難題的重視,給予這群小小病童和家屬更多的關懷,樂觀且更勇敢地對抗病魔。
17年後的911事件:為何「死亡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當時世貿所在的曼哈頓下城區空氣中瀰漫刺鼻味道,當時的美國環保署局向大眾保證爆炸點周圍的空氣安全無虞,但2016年,她承認,當時的保證有誤。
沒有人是局外人!讓聲音成為力量,一起為台灣人權發聲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圖輯】「阿拉伯之冬」無絕期,同時與內戰和腫瘤對抗的葉門人
阿拉伯聯軍進攻葉門叛軍佔領的荷台達港,聯軍的行動反而讓葉門食物、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更加惡化。這個情況也威脅了葉門腫瘤患者,他們正試圖在這個殘破的國家中尋求治療。
《嗅聞高手》:狗的鼻子可能聞出癌症嗎?
「或許惡性腫瘤(例如黑色素瘤)有突變的蛋白質合成物,會散發出獨特的氣味」──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氣味──「雖人類無法察覺,但狗卻能輕易發現。」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我的罐子爸爸 ─ 為家人,總把最好的留下
人的一生必定會有終點,但在終點後,卻仍然能把愛與最好的留下,惠及家人。這樣的愛不僅是一家人永遠的情感聯繫,也是讓家人持續幸福的資產。
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上):從原爆倖存者口中,我聽到「地獄」的存在
如果經歷重要歷史事件的人們有著這份訴說故事的義務,那身為聽者,作為少數有機會親耳「聽到地獄存在」的人,是否也有什麼義務呢?
什麼都漲,就你的荷包沒漲?實現一家人的夢想,只有努力是不夠的
是否也曾在安靜的午夜裡,看著熟睡的孩子和伴侶,想著自己擁有的一切,有股暖暖的幸福感慢慢湧現。原因無他,因為你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儘管偶有牽絆與限制,但也是甜蜜的負擔,同時你也發現,原來在自己心中早就許下了專屬於家庭的夢想。
《我是一位「少」奶奶》:剃了光頭,才知道什麼是淚如雨下
我愣了一下看著混合眼淚的熱水和頭髮越淹越高,差點要滲出乾濕分離的門外,才趕緊蹲下,徒手撿拾塞在排水孔裡的頭髮,當下感受到強烈的委屈和害怕,雙手不停撈卻怎麼也撈不乾淨似的。看著被我抓起來放到一旁的落髮糾纏在一起的模樣,我在浴室開著最大的水龍頭大哭了。
不當愛心大使,60歲的邰肇玫:陪病友們一起找到面對明天的勇氣
其實大多數時候,她根本忘了自己是志工,只是一個和大家一起找到「面對明天的勇氣」的人。明天會如何,沒有人有答案,但有一群一起面對明天的病友,邰肇玫非常幸福,「比生病以前的我更健康」。
世界人權宣言 改變世界觀念的力量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對基因的認知是科學史上最有力也是最危險的觀念
基因確實造就個人之間的差異,可是卻非身分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還有很多有關基因的知識要學,現在知道的可能連皮毛都算不上,在後基因體時代,我們正在學著如何解讀和編寫我們自己。
糖尿病與癌症的危險關係:兩者的共同危險因子有哪些?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比非糖尿病患罹癌的風險還高。為什麼已經有糖尿病,還要面對可能會得癌症的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糖尿病與癌症的關係!
研究:魚油和維他命D無法幫助預防心臟病和癌症
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以及美國心臟協會年度會議的新研究提出了更多關於魚油與維他命D對於心臟病和癌症的影響。雖然研究中它們看似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但魚油似乎能幫助特定族群,而研究者相信維他命D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影響致癌機率和死亡。
科技跳躍的東南亞跨境電商:老虎、大象與金翅鳥的崛起
「科技跳躍」是東南亞市場的常見景象,第一次上網就用智慧型手機、直接從線下轉到手機購物;在這裡的數位經濟高度成長、跨國業者爭相投入,如何從台灣出發、成功跨進東南亞電商,高度在地化的視野與策略,缺一不可。
健康長者每日服用阿斯匹靈,可能具有潛在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從未有過重大心臟疾病、也不是高風險群的老年人而言,每日服用阿斯匹靈的風險可能會超過它帶來的益處,但對曾有心臟病史的人卻是相反的狀況。
癌友面對「突發性癌痛」,使用嗎啡類藥物會成癮嗎?
對於許多人對嗎啡類藥物止痛有成癮的隱憂,楊慕華主任解釋,嗎啡類止痛劑量會隨著病情調整,不會有成癮的問題,安全性佳,而且有良好耐受性,是目前病患最重要的一個止痛藥物,尤其是頭頸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