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登盛

登盛(緬甸語:သိန်းစိန်,緬甸語委轉寫:Thein Sein;1945年4月20日-),又稱吳登盛(ဦးသိန်းစိန်),緬甸政治、軍事人物,曾任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軍政府總理,卸任總統後至彬烏倫出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10/08 | 吳象元

繼翁山蘇姬後,菲律賓媒體人瑞薩成第二位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東南亞女性

回顧歷年諾貝爾奬得主,你知道有多少獲獎者是來自東南亞嗎?答案是5位,且獲頒的都是「和平獎」,分別是1973年獲獎的前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的黎德壽、1991年獲獎的緬甸前實質領袖翁山蘇姬(港譯「昂山素姬」),和1996年共同獲獎的東帝汶天主教主教貝洛和前東帝汶總理與總統奧爾塔,以及今年得獎的菲律賓媒體人瑞薩。

2021/02/08 | 精選書摘

《緬甸的未竟之路》:有位當選的全民盟黨員告訴我,他們「擔心會在赴國會的第一天全遭逮捕」

如果說這些前將領已準備退出舞臺,反觀全國民主聯盟裡還有些人難以相信:不久後就會由該聯盟掌權。有個剛當選國會議員的全國民主聯盟黨員告訴我,他們不清楚接下來局勢會怎麼走,「甚至擔心會在赴國會的第一天全遭逮捕」。有個具有醫生身分的全國民主聯盟高階黨工當時對我說,他的同僚裡,至少四分之一可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020/11/07 | 馮嘉誠

曾是東協的「壞孩子」,翁山蘇姬政府有成功把緬甸導回「外交正軌」嗎?

緬甸位於中國、印度、東協夾心的天然地緣優勢,中印各自推進「一帶一路」及「東進政策」,日韓又分別推動「自由開放印太」和「新南方政策」,東南亞變成兵家必爭之地,緬甸作為東協第二大國家,自然是多方爭相競逐的目標。

2020/04/30 | 精選書摘

東協對緬甸民主化的影響:成為改革派推動民主的後盾,對外關係亦逐漸從孤立走向開放

東協對緬甸的民主化及對外政策的顯著影響,見於2010年登盛將軍辭去軍職,參與大選成立文人政府,推動大規模的政治及經濟改革。

2019/04/03 | 雙曉

緬甸密松大壩案重啟有望:為何翁山蘇姬從與西方友好轉為靠攏中國?

從各方回應及翁山蘇姬的談話,可看出在不久的將來,密松大壩興建案必定如同皎漂深水港碼頭案一樣,合約條件微調後將重啟動工。這樣也許能為當前委靡不振的緬甸國內經濟帶來正面的效應。另一方面,這個開發案透露出翁山蘇姬希望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走向西方世界的政策似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2018/07/18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人權觀察:緬甸政府應盡快解決非法徵收土地問題

事實上,全民盟的主要政見之一就是要終結軍政府統治下大量土地徵收的有害影響。新政府已採取重要措施,成立另一調查機構,並著手改革關鍵法律。不過,儘管有若干成效,許多農民仍未看到成果。

2018/05/11 | 翁婉瑩

緬甸會傷人:相對於用生命挑戰威權的人們,我只是個驚懼卻步的外國人

「我們將我們想說的話藏在隱喻的背後,但是越這麼做,就越少人會讀我們的詩。詩與文學作品,就會限縮在『同溫層』之間,最終讓緬甸的文學生命走向衰落之途。」詩人同時也是記者的蜜,如此說道。

2018/03/27 | 翁婉瑩

各自盤算的棋局?從總統碇喬辭職看緬甸情勢

週三(3/28)早上,緬甸即將選出剛辭職總統碇喬的繼任人選。下議院議長溫敏是否能順利當選?軍方是否會走回頭路、緬甸境內多元的種族、豐富的自然資源,種種因素都讓其民主之路走得蹣跚。

2017/09/26 | 詹凌瑀

當數萬緬甸難民逃往中國,她卻揹起相機直搗果敢叛軍大本營

「緬甸國內情勢相當敏感,雖然現在看起來是朝著開放邁進,但其實種族衝突一觸即發。所以我可以理解翁山蘇姬為何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

2016/12/21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聯合國:緬甸可望在2021年前脫離低度開發國家

聯合國緬甸駐地協調員羅黛林(Renata Lok-Dessallien)說:「脫離LDC名單是國家的重要一步,也是一個歷史里程碑,但需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個終極目標」。

2016/11/11 | TNL 編輯

泰國有300萬名緬甸移工,從曼谷到清邁都可見難民的打工身影

事實上,在曼谷周邊的工業區、暹羅灣沿海漁村、普吉島的觀光產業、泰北清邁的小商家,都可看見緬甸難民進入泰國合法或非法打工的身影

2016/11/03 | Billy Yang

別和奧巴馬犯一樣的錯誤,也千萬別問緬甸人「姓什麼?」

依西方文化觀點來看,第二個名字理當就是「姓」,但事實上緬甸人並沒有姓氏。而這樣截斷對方名字來稱呼,在緬甸文化裡是相當親密的行為,大概只有女性稱呼枕邊人時才會如此親暱。

2016/11/02 | Billy Yang

別和歐巴馬犯一樣的錯誤,也千萬別問緬甸人「姓什麼?」

依西方文化觀點來看,第二個名字理當就是「姓」,但事實上緬甸人並沒有姓氏。而這樣截斷對方名字來稱呼,在緬甸文化裡是相當親密的行為,大概只有女性稱呼枕邊人時才會如此親暱。

2016/10/17 | 精選書摘

緬甸前總統登盛:走向民主,是獨裁者退場之計還是真心推動改革? 

葉赫跟其他人一樣也因登盛就職演說的坦率而感到錯愕。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官員也證實了登盛在改革上的個人貢獻。總統「是真心想推動改革的人」

2016/10/14 | 精選書摘

「Burma」還是「Myanmar」?緬甸政府要人人講緬語,卻劫掠少數民族保留語言的權利

翁山蘇姬就說:「沒徵詢過人民的意見,沒有人可以擅自更改國名。他們(政府)說『Myanmar』意指緬甸所有民族,而『Burma』僅指緬族,這說法是錯的。」

2016/10/07 | 精選書摘

改變緬甸的重要推手:「緬甸出路」創辦人奈溫茂

最令人難忘的一樁, 是要求「緬甸出路」送上一套美國1990年代熱門電視劇《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的光碟,該劇以美國總統幕僚周遭發生的故事為主軸。

2016/06/08 | 吳象元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緬甸:確認兩國人民能免簽入境達30日

位於仰光的新緬職業培訓學院近況,目前院內有800名學生,培訓課程有飯店、旅遊、工程和電子領域,提供十門課程,每期六個月。首批400名學生已於上個月畢業,而優秀的畢業生能前往新加坡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