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英語:White Terror)一般是指近代歷史上大規模國家機器肅清左派、共產勢力或親共勢力的團體或人員的的行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3 | 人本教育札記

走過警總的時代:在服務威權體制幾十年的人眼中,沒有人是加害者,一切依法行政

台灣過去曾經歷數十年的戒嚴時期,有的參與者認為過去的壓迫體制是一段不堪的過去,有人則認為那是時代所趨,公務員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螺絲在「依法行政」。「再判一次我還是會一樣這樣判,我不會改變初衷。」

2023/09/06 | 李秉芳

法務部公告第三波國家不法平復名單共545人,陳澄波、張七郎父子都在列

這次平復的名單包括八堵車站事件中的王貴良先生,以及在嘉義三二事件中遇難的知名畫家陳澄波先生等人,在花蓮地區首位西醫,同時也是當時制憲國大代表跟議會的議長張七郎先生父子等人,還有知名文化人、也是傳藝金曲獎的得主曾仲影先生。

2023/09/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去世享耆壽92歲,出獄後投身文化出版事業、資助紅葉少棒傳為美談

急公好義的蔡焜霖並未因做了10年的黑牢而對社會減少熱情,除了在1966年創辦《王子雜誌》,為許多漫畫家提供創作發表的園地,更僱用許多和自己處境相似的政治受難者;1968年因在報上看見台東紅葉少棒隊因經費問題無法北上參加比賽的新聞,於是和同事商量,決定資助,一時之間傳為美談。

2023/08/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經新聞》連載「台灣草蝦之父」廖一久傳記《我的履歷書》,述說台灣近代史動盪

廖一久出生於日本,4歲隨雙親返台,在台中豐原長大,母親和祖母分別來自日本東京都和石川縣,他可說是「四分之三的日本人」,並在東京大學留學,取得農學博士學位,1968年返台於水產試驗所服務,一年內就領先全球成功研發出草蝦人工繁殖技術。他在2019年獲頒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日經亞洲獎」。

2023/07/13 | 精選書摘

《社會運動與台灣社會》:從依賴既有歌曲到主動創作,兩場大型學運見證了美學的流變

社會運動有可能改變教育、流行文化、穿著打扮,從而帶來文化變遷。這些文化生活的改變並不是社會運動有意識地造成的,它們至多只是運動的附帶產品,或是未意圖的結果。嚴格來說,要確切理解這些文化影響的起源是很困難的工作。

2023/06/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阿根廷台裔導演許煌《月影歸途》記錄亞裔移民,尋根台灣追溯二二八、白色恐怖歷史

許煌在阿根廷出生成長,如今在阿根廷工作,他不曾懷疑過自己是台裔移民第二代,雖然曾在成長過程中懷疑自己到底是阿根廷人還是台灣人,2012年去台灣時初期也曾覺得自己不屬於台灣,但隨著手中的相機、影像帶著他漸漸在台灣找到歸屬感,架構起「我就是我」獨特的認同感,持續在台灣、阿根廷兩個社會文化截然不同的國家中,找到相通的串聯。

2023/06/25 | 精選書摘

【小說】《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推薦序:50年航程不只是台灣人的漂泊之旅,更是作家一生的求道歷程

五十年前的基隆青年「出台灣記」,渴望海洋「帶我去中國」但遭遇了幻滅,五十年後初老的南非籍基隆男子雖然返回地理的故鄉,但在精神上回返的卻是世界,一種普遍的精神,而台灣被相對化,成為回返世界的路徑或入口。年輕時離開台灣,經由海洋獲得了世界,年老時返回台灣,經由台灣再確認了世界。

2023/06/1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陳列《殘骸書》:若不能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在讀〈無怨〉前,從未想過陽光可以寫到這麼動人,人與陽光的依存關係可以抽象到這麼親近。而今於《殘骸書》再次讀到,失去自由的人,注視著陽光安靜而緩慢在地板上移動而心生歸屬感,覺得這樣的陽光既熟悉又親切,而這些描述底下又何其悲愴,既不浪漫也不平和。

TNL+ 2023/06/01 | 傅紀鋼

【紀錄片】Netflix《決算》:這些90幾歲的德國老人,有沒有後悔過加入SS黨衛軍?

由英國導演Luka Hollan拍攝的紀錄片《決算》,紀錄了十年間追蹤訪談的前納粹黨衛軍,企圖查明為何會發生納粹大屠殺。在緩慢、顫抖的話音中,這些現年歲數大多超過90歲的前黨衛軍成員,對他掏出心裡話。

2023/05/18 | 李芯

有團體冒名舉辦研討會稱「日本人是228事件元兇」,中研院:即時澄清,必要時採法律行動

吳思瑤發現,「中研院228研究增補小組」曾指日本人是228事件元兇、美國是幫兇;2011年稱228事件的發生主因是前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欺上瞞下,蔣介石沒有責任;今年的研討會提及王添灯是228事件策動者。

2023/05/08 | 精選書摘

《春山文藝李登輝100年專輯》:鍾永豐〈哈金的眼神〉

哈金賦予讀者更大的閱讀自由與視野,使之能更整體性地省思促發歷史性苦難的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及其對人的價值觀及心理投下的深刻影響。如此,讀者更有可能進行批判與思辨。我們甚至可以說,哈金成就了一種具有民主素養的現實主義文學,為中國近現代苦難的書寫開創出更可與當代世界文學對話的道路。

2023/05/04 | 溫溫凱/地下電影

VR沈浸式展覽《無法離開的人》:直面白色恐佈,半世紀前的受難者「如何讓更多人看見」?

陳芯宜導演去年於威尼斯影展獲獎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延伸而出的同名展覽,在今年5月正式開展。而對於此檔展覽,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台灣社會一直無法被觸及的問題,就是轉型正義,希望台灣人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歷史,這個作品給了這樣的機會。」

TNL+ 2023/04/18 | 劉庭妤

【閱讀博物館】參觀鄭南榕紀念館,在自焚現場外頭擺上你的香菸,為了不遺忘

鄭南榕紀念館是目前台灣小型藝文場館中,少數仍保留災難現場的紀念館,自焚現場外頭,擺著幾盒香菸,時常有參與民眾掏出自己的香菸,擺在此處,這是館舍與參觀者之間的默契。「香菸」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物件,鄭南榕身前菸不離手,當參與者拿出自己的香菸擺在此處,彷彿意味著與鄭南榕致敬。

2023/04/08 | 精選書摘

《呂赫若小說全集》:父親走過他的「才子」人生,卻留給家屬寒冷又黑暗「冬夜」般的生活

在青年小說家呂赫若如熾閃的曳光彈匆匆劃過台灣的戰爭年代前後或者焰紅或者慘灰天際的短暫人生中,雖然僅為汲養他的土地留下三十餘篇故事,然而他所創造出來的傳說,既迷人,又動人,又惱人,竟遠遠超過同輩的作家;字裡行間處處盡是騷亂社會中底層人們艱困的生活實相、渴望為知識份子與土地尋找出路的善念,更鍛鑄著充滿詩般美感與情思的動盪歷史記憶。

TNL+ 2023/04/07 | TNL特稿

菲律賓也曾「送中」(一):蔣介石過世前,那些被遣送至中華民國的菲華政治受難者們

台灣白色恐怖研究中,有一個相當特殊而少人研究的面向,那就是「跨國合作」的政治案件。它的操作重點,就是兩個字:「送中」。 菲律賓政府在1975年與中共建交,同年放寬國籍法限制允許華人入籍前,確實多數菲華仍是「中國」的海外僑民。因此在50年代至70年代,部分被捲入國民政府政治漩渦的菲華,就被「送中」到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