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TNL+ 2022/12/21 | TNL國際編譯

英國法院裁定「將尋求庇護者送至盧安達」合法,盧安達政府與人民為何舉雙手贊成?

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994年末,除了因盧安達種族滅絕事件死亡的80萬名受害者,另有200多萬人逃往海外成為難民、150萬群眾在國內流離失所。盧安達和平倡議人士姆弗蘭齊瑪(Fred Mfuranzima)強調:「我們知道難民意味著什麼,在我看來,逃離戰火、衝突以及迫害的人民值得我們關愛和同理,我很樂意跟這些尋求庇護者一同生活、工作和學習。」

2021/05/29 | TNL 編輯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奪走80萬條人命,馬克宏正式承認法國應負責

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更被認為是1990-1994年,法國在盧安達一系列錯誤決策的主要策畫者。法國三月份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密特朗在盧安達自大的新殖民主義行動,只是為了追尋法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對圖西人面臨的嚴重後果漠不關心。」

2019/10/25 | 精選書摘

《人類該往何處去》:打造「非洲圖式」花了歐洲數百年時間,直到今天依然有效

世人應該把成長、發展、變化於非洲社會中的智慧與制度和當今的世界做緊密對接,如此一來就可以改善我們面對到現在和未來社會遭遇到諸多困難時的處理方式。更重要的是,還能將非洲的智慧統整到人類共同的資源中。

2019/07/16 | TIME

帶領盧安達走出大屠殺的卡加米,是民族英雄還是冷酷獨裁者?

雖然該國仍屬於貧窮狀態,但卡加米政府正試著要讓它變成一個適合經商的國家,成為非洲傳奇。然而,卡加米政府卻脫離不了世人對非洲政權存有的刻板印象:不自由。

2019/04/17 | TIME

盧旺達大屠殺25周年:施害者的辯解,與美國今日的仇視言論極相似

我們想聽聽他們的故事,以及參與屠殺的理由,我並不期待獲得完整,或讓人滿意的回答。殺人不會有合理的理由,儘管如此,和加害人與倖存者談過之後,最終還是能獲得某種和解。

2019/04/17 | TIME

盧安達大屠殺25周年:加害者的辯解,與美國今日的仇視言論極其相似

我們想聽聽他們的故事,以及參與屠殺的理由。但我並不期待獲得完整,或讓人滿意的回答。殺人不會有合理的理由。儘管如此,和加害人與倖存者談過之後,最終還是能獲得某種和解。

2018/11/04 | TIME

不論多痛苦,我們盧安達人都要勇敢面對大屠殺歷史

藝術可以以感性的方式再次回顧人類歷史上創傷情景和恐怖時刻,是其他方法做不到的。這個藝術節不畏懼地面對全球議題,如警察的暴行、難民危機和性別暴力。

2017/10/02 | 陳子瑜

曾在副總統辯論會中出現的「未來國家」——東非聯邦究竟是什麼?

台灣民眾開始認識到這個組織,可能是源自於2015年總統大選期間,副總統辯論會上出現的提問。當時因為東非聯邦還未成立,詢問這種未來式的問題,引發爭議。然而到了2017年9月,這個聯邦還是預計成立中,究竟,東非聯邦是什麼玩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