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睡眠

睡眠,是自然恢復的心智和身體狀態,其特徵是意識改變,相對抑制的感覺活動,肌肉活動減少以及快速動眼睡眠幾乎所有骨骼肌受到抑制,以及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減少。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01 | 精選書摘

《自律神經5分鐘自癒術》:這十件事需要每日執行,藉由「三行日記」與「自我評分」回顧一天

日本名醫小林弘幸自己都在用,最有效的自律神經自癒術。一天5分鐘,把「感覺不太順」變順心,只要動動手「寫、拍、畫」,3招就能找回人生掌控權。日本自律神經名醫20年的實證與研究,精選效果最佳、每個人都能做的自律神經調整法!

2023/08/14 | 林兆榮

「眠與夢」——給自己的陪伴感

UU展覽的作品中,常常有一個迷你的自己,這個迷你的「我」會陪伴自己度過一個失眠的夜晚,也會跟自己對話。如失眠只是偶然發生,其實也不過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沒有甚麼大不了。能與自己共處,也實在需要學習。

TNL+ 2023/08/04 | TNL國際編譯

美國研究:僅1/4父親知道如何協助嬰兒入睡、有丈夫的支持95%母親更容易泌乳

該項研究針對「母乳哺餵」及「幫助嬰幼兒入睡」進行調查,希望能了解雙親在養育孩童的參與上,是否會造成往後孩童發育上的差異。研究結果指出,無論是在哺育母乳還是在幫助幼兒睡眠上,父親都扮演了頗為重要的角色。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也讓美國育嬰假及相關留停政策的討論又再度浮上檯面。

2023/07/11 | 《科學月刊》

人的一生大約睡掉20年,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在睡眠上?

睡眠幾乎占據我們一天1/3以上的時間,讀者可以思考人生總共花了多少時間在睡眠上。人一天大概需要至少8小時的睡眠,假如活了60歲,總共有20年在睡覺。試想,20年的時間可以做多少事情,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在一個看似沒有作用的睡眠行為上?

2023/06/18 | 精選書摘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原生家庭給我留下一個感受,「只要你不困擾,就沒有人困擾」

本書由陳潔晧與妻子徐思寧共同撰寫,詳述兩人長期的相互陪伴與療傷之路。這是台灣第一本由創傷倖存者與陪伴者共同撰寫、從「陪伴」角度出發的理解與療癒之書,為陪伴者指引方向,也為創傷者帶來希望與力量。

2023/03/20 | 王輝斌

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和「額顳葉失智症」?你需要優質睡眠來清除Tau蛋白

當Tau蛋白因為年紀、基因突變、疾病、或是大腦損傷時,讓大腦運作原理的高速公路網就會如電影場景般,一一崩壞。而正如電影裡的世界末日的場景般,當高速公路網崩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透過高速公路傳送營養與資訊過活的腦神經細胞就死掉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流行美式足球(football)的國家中,早發型的失智症比例偏高。

TNL+ 2023/03/19 | TNL國際編譯

紐西蘭研究:國小學童每晚少睡39分鐘,身心狀態及學校參與表現就會變差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研究團隊,針對當地100名年齡介於8到12歲的孩童,分成兩組進行為期一週的實驗。參與實驗的孩童,除了有一週正常的睡眠時間外,則被分為提早一小時及晚一小時睡覺,以觀察不同長度的睡眠,是否會對孩童造成影響。

2023/02/21 | 精選書摘

《不要用別人的腦子思考你的人生》:如果連早睡早起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未來?

這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晚睡晚起—忽略早餐—疲憊一天—重複昨日。於是每天都在「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中午後悔前一天晚睡」的過程中糾結掙扎,越掙扎越焦慮,越焦慮晚上越睡不著。惡性循環的後果就是把人帶入無窮無盡的負能量中,猶如陷入沼澤地裡,生命的活力一點點被消耗殆盡。

2023/01/31 | Hello醫師

國人過年後平均增加1.7公斤,14個減肥方法讓你穿回年前的褲子

福部曾調查,有6成3的民眾過年期間不會特別注意自己體重,以致國人在過年後平均增加1.7公斤,最多增加達5公斤,也讓「年後減肥」成為許多人每年想開心過年、又不想年後煩惱的新年希望。這邊提供12個年後減肥方法,讓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快速又健康地瘦身。

2023/01/29 | 精選書摘

《是狼型人就不要逼自己早睡早起》:獅型人是天生的領導者,狼型人則是時型界的夜貓子

簡單來說,獅型人跟我一樣,都是天生的領導者,正面、積極、目標導向。你起得很早,喜歡以固定的活動來開啟一天,接近傍晚時,你通常已經腦力耗盡了,這時就會放下工作,給自己充充電。著名的獅型人包含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蘋果CEO提姆.庫克,以及美國版Vogue雜誌總編輯安娜.溫圖。

2022/12/29 | 方格子vocus

睡再久還是累?時間不是重點,深度才是關鍵

你常有覺得睡了好久,但怎麼睡都還是累的感覺嗎?不少人平日上班睡眠不足,到週末開始補眠,甚至一口氣睡足10小時以上,但總是覺得不論睡多久仍然覺得累?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的話,那你也許是「深度睡眠」時間不夠。那麼問題來了,深度睡眠多久才夠呢?

2022/11/29 | BBC News 中文

入睡困難、睡著了又容易醒來,五個實用小技巧助你改善睡眠品質

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每天為睡眠所困,這包括入睡困難、或即使睡著了但又經常醒來,BBC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醫生(Dr Michael Mosley)也是其中之一。以下是莫斯利醫生總結的改善睡眠品質的五個實用技巧。

2022/11/28 | 好眠師姜珮

睡好的孩子更好帶、穩定的孩子更好睡,掌握五個月齡階段讓寶寶越睡越好

從睡眠模式的角度來看,1歲後的孩子睡眠週期慢慢拉長,淺眠比例也逐漸降低,「生理上」的確有條件睡得更好更穩。不過如果你在此時仍然沒有養成健康睡眠習慣,再加上寶寶氣質是比較堅持的,就有可能發生「孩子哄睡不睡」、「抗拒入睡」的情況。

TNL+ 2022/11/27 | TNL國際編譯

科學家訓練AI「睡眠」鞏固記憶,未來有望能像人一樣終生學習

近期越來越多研究證明了AI與人腦運作的相似相似歷程,科學家們也開始將神經科學的相關概念應用到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領域。最新研究顯示,將生物睡眠機制穿插至訓練AI各種任務的歷程,有助於學習記憶的有效鞏固。

TNL+ 2022/11/11 | TNL國際編譯

人在社會「睡」不由己:社會性時差+日光節約時間,讓美國人累積「睡眠負債」

所謂社會性時差,指的就是個人的日常睡眠作息因工作、社交、上課等社會性活動等因素改變。最典型的就是平日週一至週五的晚睡早起,挪到了週六日變成晚睡晚起的狀態。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專家克勒曼說:「這就很像是處在一個有時差的狀態。」因此,這種平日與假日間作息間的差異,也會讓人像是搭上長途班機一樣出現疲倦、睡不好等問題。

2022/09/04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降低幫助他人的意願」,專家怎麼看?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注意到睡眠和助人可能有關係,並在適當的時機自行考量運用,可能還是一個可以試試看的參考面向。例如如果想在大學校園辦義賣或募款,若時間選在期中、期末考週(許多學生熬夜通宵念書),成效有可能會較低。

2022/07/30 | 精選轉載

睡美人故事又浪漫又睡眠充足,真令人羨慕,但一直沒進食真的不會死掉嗎?

第189天時,睡美人體重只剩下原先的一半,約34.43公斤重。第443天時,睡美人體重已經剩下0.12公斤了(當然不可能有人這麼輕啦),比彼得潘旁邊的小精靈都輕,然後……然後她就死掉了。

2022/07/16 | BBC News 中文

喝酒有幫助嗎?讓你大熱天也能一夜好眠的10個小技巧

減少床上用品,但身邊一定要有遮蓋。輕薄的純棉床單可以吸汗。無論臥室多熱,體溫在夜間睡眠時都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醒來會感覺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