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1/06/11 | 林慶順教授

網傳「全球首個人猴混合胚胎誕生」是真的嗎?

自醫療技術大幅提升開始,人類追求科學卓越的腳步未曾停止,尤其在胚胎基因學方面,以靈長類作為實驗對象的傳言甚囂塵上。然而基於學術研究的倫理,此類型的研究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與把關,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今日墨爾本》這篇文章所顯示的那隻騎著馬,背著槍的猩猩,還是只會在電影中耀武揚威。

2020/07/21 | 《科學人》粉絲團

一個設計用來查找論文的軟體,意外掀開「醫學文獻剽竊」黑幕

一套原本用來協助研讀論文的文本分析軟體,卻意外揭露某些科學家剽竊論文與重複申請研究資助計畫的違反倫理行為。

2019/07/24 | 《科學月刊》

徒具形式的研究「利益揭露」,全憑作者說了算?

此個案再次警示學術界,各期刊對於作者主動揭露的內容不宜再完全信任,因為不但會惡化研究利益衝突,也未善盡應幫讀者把關的社會責任。

2019/05/02 | 《科學月刊》

挑戰道德邊界的「異種嵌合體」研究

當異種嵌合體中人類細胞的比例高過於一定的標準時,我們能否仍可將其視之為非人類的動物個體,而對它們的器官予取予求?這類研究所造成的模糊化種間界線的現象,將無可避免地衝擊人類的道德基礎。

2018/11/30 | 文科生.歷險手記

評全球首宗基因編輯嬰兒實驗(上)︰充滿倫理問題的研究

到底怎樣平衡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以及病人權益?當我們阻止不了某些科學家進行一些不道德的研究的時候,我們應不應該起碼吸收了他們的研究的成果?

2018/11/29 | 文科生.歷險手記

評全球首宗基因編輯嬰兒實驗(上)︰充滿倫理問題的研究

到底怎樣平衡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以及病人權益?當我們阻止不了某些科學家進行一些不道德的研究的時候,我們應不應該起碼吸收了他們的研究的成果?

2018/09/12 | 精選書摘

《人行道》導讀:「還好,有這樣一條人行道」,一本可讀性極高的民族誌

杜尼爾在《人行道》一書裡帶我們看到,看似失序的環境其實自有一套道德秩序運行其中,規範著過往生命不盡順遂的人們持續以正派的方式活下去,形成一個相互支持、指引生活的社群。

2018/08/05 | 讀者投書

以學術之名抹黑性平教育?反同論文口試的四大爭點

學術自由不是用來傷害弱勢少數,以學術之名包裝抹黑,這樣的問卷內容只會讓人民更加誤解LGBT族群,對LGBT族群有更多的污名,再者可能加深族群中的對立。

2018/05/22 | 精選書摘

「海拉細胞」改變了人類醫療史,但她的家人起初卻一無所知

海莉耶塔的細胞最近常上新聞,因為它們汙染了其他體外培養細胞,造成許多問題。苞貝特只是不停搖頭,說:「為什麼沒有人告訴她的家人,她有一部分還活著?」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他也從來沒想過,海拉細胞背後的女人當初是不是自願捐出細胞。

2017/07/08 | 江河清

中研院意向調查裡的同婚爭議:學術為偏見服務會有什麼問題?

中研院社會所正在進行的一份研究調查,但問卷設計卻置入反同立場的的語言,誘導受訪者回答。這份研究不只傷害了中研院的學術聲譽,更可能進一步傷害同志社群,讓學術為偏見服務。

2017/03/31 | Kayue

原始數據消失,「魚選擇吃膠粒」研究涉嫌造假

去年一項獲廣泛關注的研究被指造假,大學調查後認為並無不當行為,但另一項調查卻指「無法否認有欺詐嫌疑」。

2016/11/15 | Kenzo

論文受造假事件波及 台大校長:事前看不出有問題

對於自己共同掛名的論文也被牽涉其中,楊泮池表示,現在很多研究都是跨國、跨領域合作,自己事前並不知情,也看不出來論文哪裡有問題。

2016/11/11 | 羊正鈺

論文登上國際期刊卻涉嫌「造假」!台大教授郭明良辭教職

該研究論文比較明顯的錯誤,有1張圖之前已被發表過,該論文又使用同1張圖,只做了小小的修改,學術界稱之為「重複發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