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碳中和

碳中和(英語:carbon neutrality),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P28聯合國氣候大會11/30登場,各國淨零排放期程一次看

根據聯合國預估,按目前各國提出的淨零碳排承諾,到2100年時全球氣溫增幅將達攝氏2.5度,達成《巴黎氣候協定》1.5度目標「機會之窗正快速縮小」。聯合國今年9月8日先公布一份關於全球盤點的技術報告,強調到2030、2035和2050年,需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較2019年的程度減少43%、60%和84%,才有望將氣溫增幅控制在1.5度以內。

2023/11/07 | Abby Huang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10月已試行:我國179項產品受影響,官員籲業者盡快收集碳排資料

我國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表示,的確有跟歐盟抱怨,我國主要是中小企業,但CBAM申報機制很瑣碎、要求的資料很細,連做螺絲的業者需要申報的資料除了生產螺絲的碳排放,還要跟上游廠商取得原物料的碳含量。

2023/10/18 | 綠學院

外媒報導VCS認證的森林碳權「九成造假」恐成壁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有爭議的碳權多是國際獨立機構發的?這是因為許多已開發國家例如英、美、紐、澳、日本等都有抵換機制,政府當莊家,監督通常比國際獨立機構來得品質好很多。所以別忘記,去「碳權賭城」時依定要知道莊家是誰、玩家是誰......

2023/09/13 | Cool3c

2023蘋果發表會:iPhone 15系列全換Type-C與動態島、Apple Watch支援雙擊手勢、AirPods Pro無線充電支援MagSafe

要說本次購買iPhone 15 Pro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更新鈦金屬外殼,連同4種顏色都更新為黑色鈦金屬、白色鈦金屬、藍色鈦金屬和原色鈦金屬4種顏色。鈦金屬材質使得iPhone 15 Pro具有髮絲紋的紋理、更圓滑的邊角以及更細的邊框。另外鈦金屬的硬度使得機身更加強韌,這次蘋果使用等級5的鈦金屬,打造出目前為止最輕量的iPhone Pro系列。

2023/07/31 | 綠學院

對外買碳權或自己生產碳權,哪個比較能「美化碳帳本」?

公司的目標是降低公司排放量,可以應用ISO 14064-2來衡量成效,那麼既然有對應的方法學,何不自己生產碳權自己用、或拿來賣呢?確實,把減量成效拿來生產碳權是個好點子,但不是所有減量成效都可以轉成碳權......

2023/07/14 | 環境資訊中心

KitKat放棄「碳中和巧克力」目標,為何外媒反而大讚是好事?

Evian礦泉水瓶上的「碳中和」標示曾被美國消費者告上法庭,原告指責這不僅是行銷噱頭,還讓消費者誤以為製造這瓶水不會排出二氧化碳,花了更多錢購買。而KitKat也不是第一家放棄碳中和的公司,Gucci也曾在官網聲稱2019年已達成碳中和,卻在事後撤下了聲明。那麼他們改成什麼模式呢?

2023/07/13 |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

善用小額碳權交易,「油車換電車」也該納為企業碳交易一部分

從電動運具發展及企業碳交易需求的角度來看,若能擴大「車輛汰舊換新抵換媒合平臺」的買方資格,讓不是開發單位的一般企業也可進入平臺進行碳權交易,不但可以讓企業有更多獲取碳權的管道;更多的買方進入平臺,也能夠活絡碳權交易,拉高電動運具的獎勵價格,讓民眾有更多誘因購買電動運具。

2023/07/12 | 綠學院

為什麼「負碳技術」頂多只能達到碳中和,還申請不到碳權?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目前負碳技術百百種,簡單理解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大自然的技術,兩種是人類的技術。

2023/06/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砍樹種電6】大安森林公園能吸多少碳?學界倡議培養氣候公民科學家

現在根據不同的資料推估,有的顯示台灣20年生的造林木平均每年每公頃可吸存12.6公噸的二氧化碳,有的以每公頃1500到2500顆樹估計大約每年吸碳量在10到15公噸之間,由於大安森林公園的樹木沒那麼多,估計1年吸碳量僅約110.5至242.6公噸。

2023/06/05 | 莊貿捷

航空業疫後需求復甦、油價走低,各大業者獲利三級跳搶攻「綠色商機」

受惠於解封商機,今年航空業的客運需求增長超出預期,機票價格上漲了3成,而油價卻下降,這意味著,星宇、華航、長榮航和台灣虎航在今年下半年的旺季表現也相當可觀。

TNL+ 2023/02/06 | TNL國際編譯

人文遺產 vs. 環境保護,歐洲博物館調整文物保存策略應對能源價格飆漲

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倡議並非新聞,然而如何轉型對於大多數機構來說仍是一個長久性的問題。不過去年爆發的烏俄戰爭,使歐洲天然氣及電力價格飆升,達到環保、永續等長期目標一下子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使許多博物館不得不改變文物保存策略。

2022/12/21 | 綠學院

碳權詐騙、儲能饋線蟑螂⋯⋯2022年業界目睹之五大綠色產業怪現象

業界聚會提到《2021年比元宇宙還重要的5大暗趨勢》預言全部成為現實,接續這些現實,整理了2022年業界目睹之5大綠色產業怪現象:從碳權詐騙、儲能饋線蟑螂、電池公司搶募資,到售電業的天花板和碳中和誓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2022/11/16 | 綠學院

許多大企業已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來減碳,這會影響員工的績效獎金嗎?

內部碳定價主要目標,在於讓減碳誘因傳遞到公司的每個人。你聽了之後可能會想:部門利潤是要拿來發績效獎金的啊,怎麼可以拿去繳公司的碳稅費,根本是巧立名目剝奪我的獎金!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2/11/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卡達成功爭取世界杯主辦權12年,行賄、人權、工殤等爭議不斷

人權團體表示,過去15年卡達有數千勞工死於大型工程營造;不過國際工會聯盟稱人權團體的數字過高,今年更表示因卡達已做出顯著改善,他們不再反對卡達辦世足。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引述卡達官方資料稱,50名勞工死於2020年的各項工安意外。

2022/09/03 | 創新拿鐵

醉人的「泥煤味」其實很不環保?這兩間酒廠改變釀造流程,讓威士忌變得更「綠」

「泥煤」是大自然的濾水器,也是蘇格蘭威士忌的靈魂,為了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有酒廠在釀酒過程中完全排除泥煤,用生質鍋爐來達到「零排放」,也有人研發更有效的運用泥煤的方法——甚至用羊糞來釀造威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