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05 | 廣編企劃

VOLVO的綠色起源—別讓汽車的生產地,成為北極熊的墓地

今年的夏季,地球高溫屢創紀錄,發燒中的地球顯現當前溫室效應現象已轉趨劇烈,聯合國秘書長更警告「沸騰時代」已經來臨。眾所周知,二氧化碳為造成地球暖化、溫室效應的主要殺手,抑制碳排已成為全球各國、各大企業刻不容緩、且正在積極進行的重要課題。尤其,是碳排放量大宗的汽車產業。

TNL+ 2023/08/13 | TNL國際編譯

避免「機尾雲」產生碳排,Google與美國航空業合作靠AI預測濕度、調整飛行高度

飛機飛行時在天空中出現一條又一條的機尾雲,是造成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的因素之一。根據一項2000年至2018年對航空業的研究指出,導致航空業57%的暖化衝擊,明顯高於燃料燃燒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2023/07/31 | 綠學院

對外買碳權或自己生產碳權,哪個比較能「美化碳帳本」?

公司的目標是降低公司排放量,可以應用ISO 14064-2來衡量成效,那麼既然有對應的方法學,何不自己生產碳權自己用、或拿來賣呢?確實,把減量成效拿來生產碳權是個好點子,但不是所有減量成效都可以轉成碳權......

TNL+ 2023/07/11 | TNL國際編譯

庫克群島推「深海採礦」振興經濟、實現低碳轉型,外界憂加速海洋生態破壞

庫克群島周遭海域是海洋哺乳動物「座頭鯨」(Humpback whale)重要的繁殖地,當採礦的重機具穿過海床將多金屬結核帶至海面時,其所產生的噪音可能會掩蓋或阻斷座頭鯨等其他鯨類的聲音「溝通」。海洋生物學家克拉克強調:「水是聲音良好的導體,但如果採礦重機具發出的聲音太大,其噪音衝擊範圍將擴及數千公里。」

TNL+ 2023/06/30 | TNL國際編譯

建材超新星:歐美建築師採用「大麻混凝土」,冬暖夏涼又有助淨零碳排

大麻混凝土與一般水泥並不相同,前者會需要與木材、石頭等材料一同使用,才能夠穩固建築物。不過,大麻混凝土確實提供了建築領域一個新選項,因纖維玻璃及泡棉等材料,都可能在製造的過程中,排放出較多的二氧化碳。

TNL+ 2023/06/02 | TNL國際編譯

科學家研發「無豆味」豌豆不為討好小孩,有望改善植物肉口味減少肉類消耗

以豌豆為例,這種豆類本身所含的蛋白質量高,但在食用時很難掩蓋掉豌豆本身特有的味道。這也使得在素食餐點中,若出現以豌豆作為替代肉類的素食製品,一入口所散發出的味道,會讓人立刻分出兩者的差別,因此難以達到作為肉類替代品的效果。

TNL+ 2023/05/23 | TNL國際編譯

紐西蘭斥資1.4億美元補助鋼鐵公司「綠電煉鋼」,減碳總量80萬噸相當於移除30萬輛汽車

紐西蘭鋼鐵公司每年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紐國總排放量的2%,倘若此項減碳計畫順利運行,預計紐西蘭的碳排放量每年將減少80萬噸,約等於移除紐西蘭南島第一大城「基督城」(Christchurch)轄內所有汽車的碳排。

2023/05/11 | TNL特稿

邁向2050淨零論壇(四):提升企業低碳生產誘因,別再把「碳權」當淨零工具

政府需設定新的階段目標,以激勵製造業進行低碳轉型。然而政府及許多企業如今錯將碳權交易視為淨零行動,部分掮客四處推銷國外來路不明的碳權,誤導企業以為只要可以抵換、就可以少繳碳費,但是「世界上沒有人這樣玩的」......

2023/04/15 | 環境資訊中心

紐西蘭計畫推出「牛屁稅」後,歐洲也祭出牛羊打嗝、放屁的相關管制

法規的影響尚無法斷定。農民擔心「牛屁稅」會讓紐西蘭的牛奶變貴,導致進口商轉向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進口牛奶,小型畜牧業與廠商可能較難在這波挑戰中生存下來。

TNL+ 2023/02/21 | TNL國際編譯

澳洲研發「海水製氫」技術,毋須淡水便能產出「綠氫」——幾乎不會產生碳排的潔淨再生能源

氫是大氣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這種元素是一種無色氣體,而綠氫是透過電解水生成氫氣的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由於製程幾乎不會產生碳排,因此綠氫又被視為最潔淨、最具減碳趨勢的綠色能源。自19世紀迄今,氫氣已廣泛用於汽車、飛行船以及太空梭的燃料供應。

2023/01/17 | 環境資訊中心

路跑的碳足跡:一場比賽「幾萬個紙杯消失」,運動產業供應鏈加入減碳行列

根據路跑賽事的碳盤查,台北馬拉松每位跑者參賽完大約產生281公克的碳,對此已有企業開始將跑者不要的跑衣回收再利用,迪卡儂也從源頭設計改善,嘗試讓運動器材不買用租的。

2022/12/09 | 環球生技

醫療保健系統是意想不到的碳排大戶,因疫情所興起的「遠距醫療」可減排51%

根據Health Care Without Harm發表的一份報告,如果將醫療保健系統視為一個國家,它將是全球第五大碳排放國,佔全球碳排放量4.4%。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直指,「最直接、有效的降低碳排解方就是遠距醫療,可大幅降低交通過程所造成的碳排放。」

2022/11/23 | 綠學院

揭開能源大黑箱:一度電產生多少二氧化碳,台電是怎麼算出來的?

公司減碳可是要花錢的,這個電力排碳係數是怎麼算出來的?萬一這是台電弄出來的假數據,我還得替它買單嗎?其實,台電負擔全國的發輸配售電業務,因此第一個步驟,就是計算台電本身的碳排放量。

2022/11/21 | 劉亭妤

COP27落幕:決議啟動氣候賠償基金,富裕國家將補償開發中國家氣候災害損失

COP27達成一項突破性協議——為遭受氣候災害重創的國家提供「氣候賠償基金」,然而「哪些國家該向氣候賠償基金付款」的爭議仍被推遲至明年的會談決議;另外,除了氣候賠償基金之外,其餘減少碳排、減緩暖化的措施無革新,包含馬爾地夫在內的多個國家代表隊此感到遺憾與失落。

2022/11/18 | 環境資訊中心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57名被評為「非常差」,國內專家分析今年得失分由來

我國CCPI排名落後多年,國內民間專家、團體都相當關切,而環保署往年的回應,則從一開始的尊重各評比結果,到指出評比「完全沒有考慮我國產業結構」而不具參考價值。

2022/11/16 | 綠學院

許多大企業已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來減碳,這會影響員工的績效獎金嗎?

內部碳定價主要目標,在於讓減碳誘因傳遞到公司的每個人。你聽了之後可能會想:部門利潤是要拿來發績效獎金的啊,怎麼可以拿去繳公司的碳稅費,根本是巧立名目剝奪我的獎金!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2/11/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卡達成功爭取世界杯主辦權12年,行賄、人權、工殤等爭議不斷

人權團體表示,過去15年卡達有數千勞工死於大型工程營造;不過國際工會聯盟稱人權團體的數字過高,今年更表示因卡達已做出顯著改善,他們不再反對卡達辦世足。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引述卡達官方資料稱,50名勞工死於2020年的各項工安意外。

2022/10/26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和平網路票選「民眾最想要的三大環境政見」,呼籲首長候選人作答

綠色和平表示自9月底開始,陸續將「氣候政見建議書」送交地方首長候選人,但僅有四位候選人回應,分別是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及蔣萬安、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及許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