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10/16 | 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銀行家》

一文搞懂碳權買賣:什麼是「減量額度」?碳權交易所有什麼功能?

一般企業基本上無法靠自身的減碳達到淨零,因此必須使用碳權來抵換(Offset)自身的排放。在此情況下,企業只是帳面上達到淨零,並不是實質上達到淨零。因此,社會上應該更重視企業自身的減量,使用碳權抵換只應是最後的輔助手段,否則全球永遠無法達到淨零。

2023/10/16 | 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銀行家》

一文搞懂碳權買賣:什麼是「減量額度」?碳權交易所有什麼功能?

一般企業基本上無法靠自身的減碳達到淨零,因此必須使用碳權來抵換(Offset)自身的排放。在此情況下,企業只是帳面上達到淨零,並不是實質上達到淨零。因此,社會上應該更重視企業自身的減量,使用碳權抵換只應是最後的輔助手段,否則全球永遠無法達到淨零。

2023/10/13 | 綠色和平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鳴槍開跑,台灣碳費仍在小步慢走

目前薛部長所提出的每噸10美元費率,是建立在2020年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基礎上,未考量到兩年間台灣經濟、物價、碳排放等因素的增長幅度,日前即有公民團體與學者表示,碳費起徵費率應為500元,並逐年調升至3000元,才能真實反映碳排放所造成的成本。

2023/09/06 | 蕭如芯

首屆非洲氣候峰會:呼籲富國落實氣候融資承諾、計畫2030年實現100%再生能源

肯亞總統魯托表示,將「堅定鼓勵」富裕國家落實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以協助非洲國家應對氣候危機。而他也認為,非洲有機會成為全球綠色供應鏈的樞紐,並計畫2030年非洲將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的願景。

2023/08/27 | BBC News 中文

中國行為藝術家以「贖罪券」對抗碳排放,無論做好事或接受好處的人都很害怕

這位要求匿名的學者認為,堅果兄弟通過藝術手法進行氣候倡議是一種「討巧」行為,仍有一定的空間發揮影響力,但的確面臨風險。堅果說,他經常在推動一項議題的實踐時發現「大家的無力感特別強」。他也不確定這次能起到多大影響力,但他依然相信,持續地推動總能發揮作用。

TNL+ 2023/08/03 | TNL國際編譯

2023地球超載日:8/2起全球陷生態赤字,直到年底都是向後代子孫「借貸」使用資源

地球超載日最早是由全球足跡網路發起,在這一天,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消耗量將超過地球該年度資源的再生能力,即地球的生物承載力已超出負荷。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來,全球人類便一直處在「生態赤字」的處境中。1971年12月25日是首個地球超載日,該日期至1979年來到11月1日,時至1999年的地球超載日則向前挪至9月26日,2005年更直接躍至8月27日。

2023/07/19 | 德國之聲

凱瑞訪中發出積極訊號,新華社:改變中美關係,僅靠氣候特使是不夠的

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氣候特使,17日在北京舉行了會晤,標誌著兩國正式恢復高層氣候外交。不過,中美關係目前依舊緊張,氣候問題上也存在不少「爭吵點」。甚至,美國兩黨在氣候問題上同樣存在分歧......

TNL+ 2023/07/17 | TNL國際編譯

美國肉商遊說經費比埃克森美孚石油還多,刻意淡化「畜牧業」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數據的落差並非畜牧業碳排占比失去可信度,而是科學家使用不同模型進行估計,比例也會有所不同(畢竟我們無法捕捉空氣統計)。難以精確計算的漏洞,卻也給肉類遊說團體提供混淆視聽的機會,創造出充滿錯誤資訊的大環境。

2023/07/12 | 綠學院

為什麼「負碳技術」頂多只能達到碳中和,還申請不到碳權?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目前負碳技術百百種,簡單理解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大自然的技術,兩種是人類的技術。

2023/07/05 | 綠學院

想要美化碳帳本,只要「買碳權」就能降低公司碳盤查的排放量嗎?

近日蔡英文總統宣示籌設碳交易平台,媒體馬上跟著炒熱市場,也出現了各種對「碳盤查」的描繪與說法,但有一部分言論把「碳盤查」和「碳權」送作堆,讓很多公司、投資人相信透過碳交易、投資有碳權的公司,就可以降低公司碳盤查的排放量。這可把我們給嚇傻了。

2023/06/12 | 綠學院

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都拿得到綠電憑證,為什麼還是有專家說不環保?

「電力排碳係數」是考慮發電過程的碳排放,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的發電過程不排碳,碳排放為零,因此得到再生能源憑證受之無愧。但燃料開採、運輸、發電過程排放、電力傳送損失、甚至發電後廢棄物處理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這就是電力碳足跡,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的電力碳足跡當然不會是零,但究竟是多少?難道綠電因此不綠了嗎?

2023/05/10 | 廣編企劃

陽光也可以做公益:一場環境、社會、資產三方共贏的永續投資!

太陽人全民電廠深耕能源產業十個年頭,創辦人陳威丞藉由首創的「綠能共享經濟」模式,至今已在臺灣、日本兩地建置超過500座太陽能電廠,與數千位電廠老闆攜手展開一場經濟、環境、社會公益三方共贏的永續投資。

2023/05/09 | TNL特稿

邁向2050淨零論壇(二):碳費每公噸500元夠不夠?碳定價機制的現在與未來

碳稅的政策設計需要兼顧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而優惠稅率的設計也引發了不同意見。為了確保政策目標不被犧牲,學者們建議應按照科學基礎減量目標,進行自主減量計畫的審查,政府也應提供更有力的誘因,讓企業能在技術和製程上轉型,走在國際趨勢前面。

2023/04/21 | 精選書摘

《ESG新價值投資》:睽違兩百年的電動車全盛時代,各國政府與國際投資人都拍手叫好

當綠色標的成為市場公認的利多趨勢,投資人該如何洞察企業競爭潛力,抓住未來的穩健獲利機會?本書讓你重新認識低碳的經濟影響力,從政府到金融圈;從歐美先行的案例到亞洲的市場改變;從科技業到餐飲零售業,介紹環境友善的投資標的。

TNL+ 2023/03/30 | TNL國際編譯

澳洲人造肉新創以猛獁象DNA製造「史前肉丸」,科學家憂未知蛋白質恐致免疫系統失調

因猛瑪象DNA年代久遠,其部分母鏈DNA已出現缺口,研究團隊對此以現存非洲象的子鏈DNA進行缺口處填補,非洲象同時也被證實是猛瑪象當前基因關係最親近的象種。隨後,研究團隊會將生成的基因序列放置於綿羊的肌母幹細胞(Myoblast stem cell)中,並刺激其生長、複製出約200億個幹細胞,最終Vow再將這些幹細胞作為培植猛瑪象肉丸之用。

2023/03/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核二廠2號機14日開始降載除役,學者建議務實考量延役,王美花:法規與事實面都不可能

媒體追問電價調漲可能性,王美花表示,俄烏戰爭造成全球燃料成本大幅上漲,各國電價上漲之餘,通膨也居高不下,且核能占比較台灣高的韓國、法國,電力公司虧損數均較台電多,是全球都受到拖累。

TNL+ 2023/02/25 | TNL國際編譯

美國團隊研發比天然木材更堅固的人造木,還能有效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近年來氣候變遷議題持續受大量關注與討論,科學家們則透過研發降低環境負荷的建材,試圖透過設計建材的特性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今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新的人造木製程,使建材更堅固耐用並吸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2023/02/12 | BBC News 中文

澳洲團隊研發新型「氫柴油混合發動機」,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以上

這種新型的氫柴油混合發動機被起了「第二個寶寶」的暱稱,它有助於讓澳洲的重工業減少碳排放。巨大的試驗台安裝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裡,試驗台上的發動機在外表上同其他類型的發動機大同小異,但在它的金屬外殼下是具有可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