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2/17 | 照護線上

COVID-19治療不只有口服藥,「長效型單株抗體」助洗腎等高風險族群遠離重症

接種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對抗特定病原的抗體,後續遭到感染的時候,便能發揮保護效果,屬於「主動免疫」。吳美儀醫師解釋,至於單株抗體藥物是預先製作好對抗特定病原的抗體,注入體內後,單株抗體便能夠發揮保護效果,屬於「被動免疫」。

2023/02/13 | 李芯

疫情指揮中心:確診數較上週下降24.7%,輕症隔離可能從「5+n」調整成「0+n」

確診隔離調整到「0+n」有什麼條件,或是最快會何時開始?王必勝表示,當然還是看國內外的疫情,但如果照指揮中心的模型推估,疫情會逐漸趨向穩定,這是很好的時機。

2023/02/09 | 賴詩涵

今日本土新增2萬572例、死亡45例:除了醫療機構與公共運輸,2/20起放寬室內免戴口罩

由於疫情穩定,經綜合評估,自2月20日起實施室內戴口罩放寬之通案性規定,但於醫療機構內及公共運輸工具上,還是要戴口罩。雖然目前國內疫情發展推估符合預想,且國內抗病毒藥物充分,較不容易發生感染後中重症的情況,指揮中心建議最好還是每6個月接種1次追加劑,才能更有效保護身體健康。

2023/01/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春節期間並未如預期出現COVID-19感染高峰,專家:病毒有點傳不動了

今年是中國防疫政策放寬後的第一個春節,中國卻並未出現新一波COVID-19感染高峰,甚至檢測陽性率從去年底開始就逐步下降。且由於疫情趨緩,中國今年春節期間也出現報復性旅遊潮,各大景點重現疫情前人山人海的盛況。一名中國發燒診室醫生王波更表示:「不僅感冒發熱的人少,連酒後打架、摔傷的人都少了。」

2023/01/25 | BBC News 中文

三年全球大疫後,中國家庭苦樂參半的農曆新年團圓

本該與家人重逢的歡慶之夜,但隨著變種病毒繼續在全中國蔓延,人們對COVID-19感到懼怕。節日期間,人人互相詢問是否確診甚至成為了常見的問候方式。

2023/01/19 | TNL 編輯

全球最長壽人瑞安德烈修女享嵩壽118歲,被問長壽秘訣:「只有上帝知道」

被視為世界上最長壽的人瑞——法國修女露西爾・蘭登 (Lucile Randon)於1月17日凌晨逝世。她在2021年時挺過了新冠疫情,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中最年長的確診康復者。她說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了這麼久的,但工作讓她活了下來,她一直工作到108歲。

2023/01/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本擬調降COVID-19與流感同級、開放室內免戴口罩,最快春季實施

日本正遭受第8波COVID-19疫情侵襲,死亡病例激增,逾9成都是70歲以上高齡患者。然根據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正在探討是否把COVID-19降級為跟流感同等級的第5類傳染病,也考慮修改防疫指引,在室內原則上無需戴口罩,最快今(2023)年春季實施。

2023/0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大報告估算中國已9億人染疫,拒倍拉維與西方疫苗,專家稱因缺錢、無法拿回扣又好面子

北大國發院副教授馬京晶等人近日發布一份疫情感染報告,估算出截至今年1月11日,中國累積約9億人感染。中國放寬管制疫情大爆發,當局否決將COVID-19治療藥物倍拉維納入醫保,又不願引進成效較佳的西方疫苗,決策邏輯令人費解,專家說這是因財政吃緊、官員要拿好處,加上拉不下臉向西方開口所致。

2023/01/12 | TNL 編輯

指揮中心:新增2類免疫低下族群使用預防性單株抗體,1/1-10中國入境旅客陽性率16.9%

現行制度是現在所有輕症的確診者,經快篩陽、醫師通報之後,都會進入遠距照護諮詢,透過LINE、簡訊的方式,由醫療團隊定期關懷病患。但考量隔離天數從10天縮短為5天,且醫療管理的強度需要做適度調整,因此會調整為只有高風險的確診個案才會進行遠距照護諮詢。

2023/01/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日韓防堵中國疫情,《衛報》社論:中國最大的錯不在清零,而是「零準備」就開放

韓國當局統計,近一週境外確診者中有超過4成來自中國,保健福祉部部長曹圭鴻表示,仍需全力防堵中國疫情。而英國《衛報》有社論指出,中國缺乏應對措施下解封,加上春節的到來,恐引發更嚴重的災害,並解釋各國加強檢疫是必要手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批評美國以政治手段操弄疫情,更向日本呼籲「不應有歧視性做法」。

2022/12/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今年已51位院士離世,專家估14億人口未來數月半數染疫;火葬場、急診室業績爆量獲表揚,挨批喪事喜辦

中國放寬防疫管制後疫情大爆發,各地醫院急診室與火葬場窮於應付飆增的病患和染疫死亡人數,但如此業績爆量若干醫院竟大肆宣傳,甚至火葬場獲官方頒通知表揚,招致喪事喜辦的罵聲。中國國家衛健委官員昨天說,全國重症床位資源總體來看充足,但目前正在經歷重症救治高峰的省分,重症床位的資源已經接近臨界值。

2022/12/27 | 德國之聲

從清零到開放髮夾彎:疫情洶湧,中國宣傳機器如何自圓其說?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說,中國官員「最終會找到一種方法,把一切都說成是勝利,也許是在感染情況穩定下來之後。」他說:「計算新冠死亡人數的獨特方式已經為其提供了基礎。」他指的是中國政府對新冠死亡重新定義,排除了許多死亡人數。

2022/12/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疫情爆炸,年資30年急診室外籍醫師未曾見過醫療如此緊繃,民眾感慨「抗疫3年到底學會了什麼?」

北京外籍醫師柏恩斯坦(Howard Bernstein)表示,他30多年急診室經歷,從沒見過如此緊繃情況。中國當前無準備、無清楚策略的抗疫方式引發民眾不滿。媒體人連清川撰文指出,歷經抗疫3年,「疫苗被穿透,ICU依然匱乏,退燒藥買不到」,農村真實情況不見報導,質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2022/12/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網傳中國官方內部通報「全國20天近2.5億人染疫」,快遞病倒重創物流,地方政府鼓勵市民當外送員

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Airfinity最新分析顯示,中國恐將迎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COVID-19感染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近日疑似染疫在家,他的妻子湯天如19日在微博發文抱怨買不到藥「好無助」。但文章遭到網友群起嘲諷後火速刪文。

2022/12/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稱「肺炎呼吸衰竭才算染疫亡」,官方放寬染疫者捐血,防疫鬆綁搶藥潮波及港台泰澳

《華盛頓郵報》20日刊登編輯委員會撰寫的文章指出,中國突然放棄不具永續性的清零政策,卻缺乏連貫性的應變策略,恐將為人民、經濟、共產黨高層帶來新夢魘;新危機還可能震撼全球,正如3年前武漢爆發疫情時的情況,始於中國之事不必然會止於中國。

2022/12/21 | 德國之聲

防疫政策急轉彎下誕生的「新十條」已經失敗,中國向「陰性清零」衝刺中

中國官方報告12月18日北京有兩例新冠死亡病例,公眾則認為這一統計數字完全不可信。從」被動破防「到多地出現疫情海嘯,中國正以專家們也未能料想的速度向「陰性清零」衝刺。

2022/12/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京市應對搶藥潮,加快海外採購接受多省馳援;珠海買藥推限量實名制,退燒藥拆盒零售

因應疫情下的搶藥潮,北京市當局加快海外採購和自行生產,廣東珠海則祭出購買保供藥品須實名制且限量,退燒藥布洛芬將拆開盒裝零售,一人7天內不能購買超過6粒。確診人數攀升同時,工商業活動也因此受到影響,不少工廠因員工大量確診而停擺,物流司機也染疫無法上工,產業鏈與生產鏈均出現「斷鏈」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