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社交媒體

社群媒體(英語:social media)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路平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05 | 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銀行家》

全台民眾一年就被詐騙69億,加重處罰有效嗎?英國反詐政策能給我們什麼啟發?

既然無法有效分配責任及風險,那或許將責任平攤給所有人,才能達到最佳預防效果。畢竟,金融詐騙並非一步到位,它是透過循循善誘,慢慢讓受害者陷入泥淖;也因此,在層層保護關卡之下,只要其中一環發揮了作用,即可阻斷被騙的結局——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設計「防範詐騙生態圈」變成主流。

2023/05/31 | BBC News 中文

專訪非典型的泰國政治家皮塔:「我想再幹十年,然後就該幹點別的了」

皮塔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泰國家庭。他十幾歲時在紐西蘭上學,後來在美國讀研究生,畢業後到家族米糠企業工作,以及在叫車公司Grab擔任高管,這些經歷都影響了他的性格。儘管他近期承擔著不少責任,仍然抽出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對事情會解決持輕鬆樂觀的態度。他告訴我:「我不想像其他泰國政客一樣,七八十歲還在為職位而戰。」

2023/03/16 | 馬光廷

【書評】《The Startup Wife》:當科技逐漸取代宗教,將商業世界元素發揮到極致的警世寓言

21世紀科技哲學主宰人類思維,科技巨頭統治世界,新創的熱潮從矽谷吹起,並如野火蔓延至全世界。AI預計也會影響往後的文學創作,新生代的英語作家將如何以文學應對科技的鉅變? 值得拭目以待。

2023/03/10 | Y.t.Chan

離地不一定是學者的錯——當代哲學家談人工智能

少數肯拋頭露面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論述一方面影響著(洗腦的弱版本意思)部分大眾,一方面亦被再生產,被人找現實中例子去合理化、神話化其解釋力。精英描繪的主流論述,慢慢便被吸納,並廣泛用於理解所屬時代的社會/普遍人的特性,成為不少人自己理解自己的方式,這又進一步產生自證預言式的作用,使專家學者的講法,借槓桿原理,滾雪球般,變成好像很有標誌性、與現實高度吻合的truth。

TNL+ 2023/01/30 | TNL國際編譯

芬蘭「媒體識讀」教育從幼稚園扎根,抵禦不實資訊能力連續5年蟬聯歐洲第一

芬蘭早在2014年便開始推動將媒體素養、批判性思考等知識,納入各學習階段的核心課程。教育專家指出,芬蘭的目標是培育積極、負責任的公民及選民。無論資訊從何而來,評估內容、批判性思考、事實查核,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2023/01/07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Meta/元」對談四:對權力的承認與逃脫

媒體總是希望能追逐演算法,來吸引更多人觀看。但另一方面,其實大眾正在抗衡這件事。比如說,我以方文山作招徠,但事實上可以是「無人理你」的。所以權力其實也是來自大眾的討論和關注。當我們想像,權力是可以令到演算達到最高效能,但事實上那可能是一場意外加意外加意外的偶然。而當你參與的時候,其實你也成為了被演算法所計算的一部分。

2023/01/06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Meta/元」對談二:閱讀或書寫——作為另類的抗衡

書寫本來便是尋找虛擬世界的過程,給自己帶來慰藉或者其他,不論有沒有讀者。如果你的故事寫得吸引的話,讀者就像在玩VR一樣,投入到你所建構的小說世界。對我來說,一般VR的成本效益遠遠不及我們創作一本好的小說。在某些時間,總有些人會提出一些新潮流。但當我們回到最基本,其實我們一路以來書寫,就是在尋找可以改變的可能。

2022/12/06 | 《卓越新聞電子報》

黑幫橫行、政治腐敗、惡法迫害,海地記者孤立無援面臨死亡威脅

在傳統新聞業已經舉步維艱的情況下,通訊軟體WhatsApp竟成為海地傳統媒體的最大競爭對手,而WhatsApp和Facebook的直播功能又可以變成一種「完全未經把關的新聞廣播形式」,讓黑幫想傳達的消息或是錯誤資訊,可以絲毫不受限制的廣為傳播。

2022/10/12 | 黃皓筠

敘利亞難民透過直播募捐維持生計,TikTok從中抽成高達70%遭批剝削

敘利亞難民藉TikTok直播募捐維持生計,已逐漸成為新趨勢,日前TikTok卻被爆出從捐款中抽成高達70%。聯合國難民署(UNHCR)官員指出,使用社交媒體可以創造機會,特別是對弱勢族群,但它有時也會被濫用,造成剝削與傷害。

2022/10/06 | 蜂鳥出版

《私隱即權力》:暴露文化引發的社會問題

社交平台養成了自我揭露風氣,不希望人們把話藏在心裡。說出來的愈多,就愈有資料可以分析運用,再把影響力帶到用戶身邊。

2022/10/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中共認知作戰無孔不入,藉娛樂明星對台洗腦

陳丹和高耿松兩位學者的分析發現,備受關注的年輕新星轉發官方訊息的意向更強,吻合近期一項對中國輿論的研究結果,也就是在習近平執政這10年期間長大的青年,比他們的前輩更傾向威權主義。

2022/09/03 | 黃皓筠

【圖輯】美國罕病患者透過社群媒體分享生活,「即便受殘疾所苦,也絕不被病情定義」

社交媒體猶如雙面刃,對罹患罕見疾病的凱爾布與史賓瑟來說,這裡是她們能夠互相幫助、消除社會誤解的地方,卻也同時必須承受網友酸言酸語帶來的傷害。透過生活點滴呈現真實樣貌的她們只想告訴世界,受疾病或是殘疾所苦的人們,絕不是由病情來定義他們。

2022/08/21 | BBC News 中文

如何忘掉前任走出情傷?一名分手教練的建議與經驗談

「分手教練可以幫你自豪地回顧人生中那些在所難免和痛苦的時期,」阿榮可說。「雖然關係教練可以幫你如何在別人面前更具魅力,但分手教練可以幫你重新找回自我滿足感。」

2022/07/08 | 黃皓筠

TikTok再爆危險爭議:「昏迷挑戰」造成兒少意外勒斃自己,父母指危險影片由演算法推薦

TikTok再度爆出危險挑戰造成兒少死亡事件,多名家長日前提起告訴控告去年於抖音開始出現的「昏迷挑戰」,鼓勵觀看者使用皮帶、束帶等物品勒住自己直至昏迷。家長指出,這些致命內容並非由孩子主動搜尋,而是透過抖音演算法流竄於推薦頁面。

2022/03/25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印尼預計6月落實網路新規定,恐剝奪社交平台言論自由

印尼即將實施限制網路內容新規定,消息人士擔憂這不僅減緩網路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成長,也限制人民在社交媒體上批評政府、發表意見等言論自由。

2021/11/26 | Business Digest

憂損害受眾精神健康,英國美容品牌LUSH停用4社交媒體

英國美容產品公司LUSH近日宣布關閉Facebook及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的官方帳號,直至這些社交媒體可以更加保障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