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社會

社會一詞並沒有太正式的明確定義,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占據一定的空間且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群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31 | TNL特稿

鴻鴻評劇場《兄弟們》:不只荒謬搞笑也有不安的威嚇,就像警察給人又愛又恨的感受

身在當今世界最知名的劇場藝術家之列,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的《兄弟們》之於當今社會,無論是美國警察濫權造成「黑命貴」運動,或是臺灣人權抗爭史上,警力被國家濫用的情況,乃至紀錄片《九槍》控訴的移工問題,劇中許多畫面似曾相識,必能帶給觀眾更強烈的感應。

2023/09/18 | 方格子vocus

「被排擠」不一定是你的問題,別太快檢討自己,心理師談四大關鍵破解無形冷暴力

「媽媽,我在學校被排擠了,嗚嗚嗚…」「孩子,那是不是你在學校做了什麼不對的事,人家才這麼做的呢?」以上是常見但絕對錯誤的回應。被排擠或被討厭是有相應的事件與因果沒錯,不過,要切記不一定跟當事人有關。

2023/02/17 | 方格子vocus

《烏合之眾》:團結只有破壞力量大,文明卻將走向衰亡

雖曾有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在著作《烏合之眾》中的觀點卻正好相反,個人的意見優越於群體的判斷,領袖、菁英實際上才是決定社會、世紀走向的關鍵因素。不但不存在群眾智慧,更只有群眾智障。

2022/12/29 | 大人學

【大人學】擺脫「好人」與「壞人」的二元思維,你才開始變成真正的大人

卡通這樣演,可以讓小孩子領悟「邪不勝正」的道理,但長大後,如果我們碰到困難還是只用「好人」、「壞人」這樣單純的二分法來思考,把所有讓我們不順心的人都貼上「壞人標籤」,其實並無法讓自己免於傷害,過得更好。因為這樣的思維背後,其實有三種隱憂。

2022/11/20 | 精選書摘

《成為讓別人快樂的人》:我身為人母,絕對要做的只有三件事

「雖然有些理論說『無論如何都要誇獎孩子』,但這實在很奇怪耶。在家裡或許能夠這麼做,但我認為總有一天得把孩子還給社會。」還給社會!確實她養育我和弟弟時也是這麼說的。我還曾經為此心想:「真是個冷漠的媽媽!」但也是因為這樣,其實我並沒有什麼她會由於「你們是我的孩子」而特別寵我們的記憶。

2022/11/01 | 方格子vocus

讀《不平等的童年》:教養與羅馬都不是一天造成的,階級複製從童年開始

台灣受美國文化影響很深,美國非常鼓勵外向人格特質,社會氛圍讓美國人普遍相信天道酬勤,「個人成就根源於自己付出」,認為「種族、性別、宗教或階級對個人成就也有重要影響」的比例則低於20%。我一方面好奇台灣人如何歸功個人成就,另一方面更好奇:社會階級如何從童年開始塑造一個人?研究指出,中產階級與貧困階級,所做出的選擇大不相同。

2022/08/14 | BBC News 中文

「窩巢族」想搬了:為什麼新加坡年輕人不願意再與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

新加坡的租房文化以前主要局限於外籍人士,近年來已經在當地居民中扎根。儘管租金不斷上漲,但從2015年到2020年,新加坡35歲以下獨自生活或遠離父母的單身居民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2022/08/01 | AQ廣藝誌

【戲劇】《操演瘋狂》:創作源於「台鐵殺警案」的判決差異,「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是什麼?

黃鼎云始終是一個建構者,他在戲劇裡建構認同感、建構社會組成、建構主體,又或者建構一個橋梁銜接不同的兩造;而他的建構是透過觀眾的參與及價值觀的扣問,那是民主的一環,也可以說,他在追求的是一個公民的劇場。

2022/07/29 | 方格子vocus

河岸邊單車走讀—淡水無論如河書店

當代走讀活動的形式越趨多元,無論如河書店以淨灘來回饋社會和保護自然環境,讓環保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以獨立書店的身份帶動民眾來進行一場社會實踐,並且將走讀的內涵更往前一步推進。

2022/05/15 | TNL特稿

【書評】《你永遠都可以有選擇》:最適合的閱讀方式,是與幾位同樣困惑的公民一起摸索道德、尋找出路

《你永遠都可以有選擇》是一本豐富而及時的好書。尤其適合企業主管——無論是新創或者傳統生意人——與同事們一起討論。當然也適合所有政策決策者參考。

2022/04/08 | 方格子vocus

文化理性批判:當我們嘗試描繪自己所觀察到的文化時,其實也就是在描繪我們自己以及外在世界

人需要文化,沒有文化就像是在黑暗中失去的燈火,與其抱著對黑暗未知的恐懼,不如信任燈火所照亮的一切。人們不需要過度疑慮文化是否真實存在,而是把這種對文化感覺,化作生命的指南,任由它衝撞,任由它受挫,任由它成長。

2021/12/10 | 方格子vocus

簡論「父性力量」與「男性認同」:生理男性處於父權社會,就算無自覺也是既得利益者

出社會後人生經驗積累與整理,終於能區辨碩士時所學的,是反「權」不是反「性別」,對於權力我們永遠要批判,而對於性別則是接納。就如榮格(Jung)對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的區辨,是一組平衡概念,而不是對立。男性/父性有它存在的道理,

2021/06/08 | 精選書摘

《我還能變好嗎?》:優秀領導能力 vs. 心理病態特質,誰更常被選為領導者?

心理病態特質與領導能力確實存在聯繫—心理病態與較差的領導績效相關。也就是說,許多存在心理病態特質、領導能力並不出色的人,獲得了更多支持,被選為領導者。

2021/04/15 | TNL特稿

【五一勞動影展】看完這三部電影,讓人對「想像的金飯碗」完全幻滅

影展的《不是金飯碗》專題,嚴選三部揭露白領勞工真實處境的作品:《機器人夢遊症》、《上學去》以及《醫死不償命》,帶觀眾一窺這些專業工作者的勞動現場。

2021/04/06 | 柳金財

全球政治信任度調查:中國連續四年「高分霸榜」,損害的是公民權與隱私權

根據全球政治信任度調查,中國連續四年高分霸榜,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因為國家治理體系強化,反而提升政府信任度,但這套建構社會信用體系雖然有助於「維穩」,但卻以損害公民權及隱私權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