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英文:social enterprise),簡稱社企,是從英國興起的企業型態,目前並無統一的定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10 | 陳冠州

【關鍵專訪】樹冠創辦人楊家彥:曾經像狗吠火車的社會企業,接下來將進入關鍵10年

2008年金融海嘯前雖然已有所謂的社會企業或ESG倡議,但它是非主流、小眾,比較像狗吠火車,可是接下來的10年就不一樣了,到2030年時,198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50歲,2000年以後出生已經30歲,以前很多我們認為當初社會企業不可能實現的主張,都會實現。

2022/07/13 | 廣編企劃

夏日限定!以香草入菜徘徊舌尖,友善地球的開胃美食

今年夏天,全家和社會企業芙彤園(Blueseeds)合作,使用台灣在地、以自然農法生產的香草,特製而成四款聯名夏季開胃美食,讓你在自己家旁邊就能幫地球還有小農一個忙,美味、環保、公益一次滿足。

2022/06/17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Impact Hub Taipei 孵化與加速社會創新,也歌頌搞砸無畏擁抱不完美

2005年自倫敦發起的Impact Hub,到了2015年Impact Hub Taipei誕生,由Rich與Oliver領航,推進著社會創新實驗室、孵化器和社群中心等多元的角色,將新創推向「成功」之路,但也同時宣揚著「成功實屬偶然,失敗卻為常態」的搞砸失敗。

2022/03/24 |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能源轉型路上,公民電廠不可缺少​​​​​​​:如何小額投資共創共好?有哪些政府資源可以申請?

不論是入股或買板子,通常都會含有後續20年案場的保險(例如,萬一板子被颱風吹走的理賠)、維運(例如板子的清潔)等費用了。所以您不用擔心因為是公民電廠,就會沒人管理喔。

2022/02/08 | 廣編企劃

陪伴社會企業成長——星展銀行與它攜手改變社會的夥伴

其實未來的企業都將成為「社會企業」,必定走上與環境、社會共生共好的道路。而早在好幾年前便開始支持社會企業的星展銀行,如今看來不只具有前瞻意義,也有實質正面影響力。

2021/12/30 | 廣編企劃

兩種銀行,一樣幸福——星展銀行攜手食物銀行實現「食物零浪費」

星展銀行倡議「食物零浪費」,透過各種倡議活動建立民眾意識,也與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合作,贊助成立在台北市信義區的食物銀行旗艦店發揮兩種銀行的專長,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民眾,同時減少食物浪費。

2021/12/06 | 讀者投書

勞動合作社相關法規尚未完善,但不該以《勞基法》的「勞資關係」直接套用

《勞基法》所立之基礎,在於完善勞資關係與保障勞工權益,但對非傳統勞資關係的合作事業而言,這根本問題沒有相應的法源。因為共同經營本非「勞資關係」,在行政規範的依據不充足下,又怎麼可以用勞基法的規定來類比呢?

2021/11/16 | Jack Huang

社會影響力債券不太像是「債」,但可能發揮意想不到的社會影響力

對比NGO與慈善每年能獲得的捐款,「社會影響力債券」理論上可以面對更大的資本市場與資金量體,若能說服哪怕是1%的傳統投資人,願意開始把社會影響力項目和社會企業等納入投資組合之中,在賺取合理利潤的同時,同時也解決社會與環境的問題。

2021/09/26 | Jack Huang

共享平台淪為勞動壓榨者,「合作社經濟」成為市場失靈的解方

「勞動合作社」聽起來很像共產時代的東西,但他偏偏是符合資本主義運作的遊戲規則——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勞動的所有者和受益者,讓剩餘價值不會被剝削,並透過「合作社」的模式,進一步將民主決策的機制,巧妙的應用在市場經濟之中。

2021/07/05 | 讀者投書

在NPO門外躊躇的有志青年:理想與現實之爭,該如何思考未來?

以前的學生多追求升遷、薪資、公司名聲,現在的學生更在乎的是工作所帶來的意義感和社會影響力。那投入非營利組織(NPO)是個好選擇嗎?其中有哪些利弊?

2021/03/18 | 廣編企劃

全家串連做公益:「村里平安箱食物卡」突破距離限制,讓邊緣戶領物資更便利

我們都聽過「低收入戶」,但你注意過「邊緣戶」嗎?邊緣戶因政府規定限制,不符合低收入補助身份,但生活相當困苦。全家2021升級「村里平安箱食物卡」公益機制,民眾只需至鄰近全家便利商店認購平安卡,就能輕鬆幫助邊緣戶。

2021/03/01 | 謝子涵

一片葉子撐起一個部落:從傳統廚房走向食品加工廠,這個「部落企業」的故事

一般人「阿粨」的認識可能是外出擺攤的攤位,但現在在各大食品展、百貨賣場和網路,都可買到冷凍即食的阿粨粽子,從擺攤到HACCP認證的過程,背後其實是用一片葉子改變整個部落的創生故事。

2021/01/05 | 銀享全球

專訪「菜一起」團隊(上):透過蔬菜牽起不同世代,讓生活在嘉義的人們不再陌生

​尚在變動、成長中的菜一起就像是一張白紙,充滿著各種彈性與可能性,卻也容易受到各式色彩的沾染,固然也可以說菜一起現在像是一株蔓藤,毫無設限的向周圍攀藤、擴張,但它終究必須面臨定位上的問題。

2020/11/17 | 環境資訊中心

用科技翻轉剩食:如何透過大數據分析、線上平台,有效減少供應鏈上的食物浪費

每年約有13億噸的食物遭到丟棄浪費,面對這個情況,全球有許多的社會創新組織,運用創新科技結合農業生產,創造有效率的農糧供應,其中包括台灣、新加坡、印度等地,都有新創企業把握了這波「剩食商機」。

2020/07/16 | 精選書摘

《明日的餐桌》:不是廚師,我是食物設計師!一星米其林主廚之女的跨界探索

誠如食物設計領域人士所言,當代需要對傳統食物的各種相關認知,做出叛逆而大膽的批判,同時提供創意的解決方案,而食物設計也因此開展出了一條新的道路,繼續對食物議題有所發展與貢獻。

2020/07/16 | 精選書摘

《明日的餐桌》:不賣咖啡的倫敦咖啡節——善盡社會責任的節慶文化

在倫敦咖啡節裡,觀眾玩得愉快,企業達到廣告效益,慈善機構也募到資金,人人都獲益。在台灣,要享受一個不鼓勵消費而讓人體驗咖啡業者熱忱的活動,除非消費者有體悟,願意「使用者付費」,而主辦單位也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才有可能多贏。

2020/07/14 | Click-Vietnam點點越南

有感越南對視障者就業資源的不足,她成立了受國際旅人肯定的按摩店Omamori

長久以來,按摩業在東南亞一直是入行門檻低的職業,由於受到不少情色產業介入,讓按摩行業連帶聲譽受影響,加上低工資與不良雇主剝削,或客人踰矩行為對待,對視障人士來說是為非常冒險的職業。

2020/04/27 | 方格子vocus

日常生活的小革命:專訪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胡庭碩

這些年參加了這麼多活動,胡庭碩發現活動中只要有一個身心障礙者,大家有時會視之為洪水猛獸,有時會愛護有加、過度熱情。「我們的教育很少教你要怎麼跟少數相處,所以才會造成這種現象。」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先問問對方希望你怎麼做,找到一個讓彼此都舒服的方式,那才是體貼、有意義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