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英語:Social 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關於歧視議題,為什麼「天生如此」幾乎都不是好說法?

性別(gender)在多重意義上是社會建構的。社會不只是依照你的性別來對你有特定期待、將特定的刻板印象覆蓋在你身上而已,社會也會依照你的性別去理解你身上展現出來的特性。在這種情況下,說某性別的人類天生傾向於擁有某某特性,就更無意義了,因為社會對這些特性給出回饋的方式並非天生,而是後天建構的。

2023/04/04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做個有溫度的人》:聽到的笑話不好笑,周圍氣溫似乎也驟降——這是心理作用嗎?

賣房子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實體店內溫度升高時,消費者是否更願意購買?研究發現,涼爽的天氣使人們更有可能購買房屋;實驗也發現在購物時,若提高參與者的溫度觀感,會導致更多購買和更高的評價。

TNL+ 2023/03/03 | 貓心(龔佑霖)

自尊有四種樣貌,你是哪一種?這三個方法讓你進入「穩定高自尊」

你知道自尊也有所區分嗎?「不穩定低自尊」的人會接受外界挑戰,但他們會先給自己打預防針:「我大概會失敗,成功的話只是僥倖。」

2023/03/01 | 精選書摘

《人善被犬欺》:好人更難生存於現代社會?你的善良好意只會讓你在競爭裡屈居下風

一廂情願地扮演善良好人,只會更快速地將你的生命能量消耗殆盡;總有一天,會連接收內心需求發出的訊號都做不到。被你強迫壓抑在心中的異議,到頭來只會傷害你自己:你並沒有正大光明地表明自己的需求、釐清你與對方的關係,並採取必要的防衛,好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要求所淹沒,反而幼稚地採取駝鳥行為,來逃避正面衝突。

2022/12/02 | 精選書摘

佛洛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導讀:我們如何理解「過度的」攻擊性?尋思人類的破壞性從何而來

佛洛姆是一位以人本主義角度來觀照人類的社會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師。他在《愛的藝術》中談愛是人類的本能,可透過學習來喚起愛的能力。在《人類破壞性的剖析》中,他從人性的惡切入,探討人類的暴力傾向從何而來,破壞性行為是否為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2022/11/30 | 精選書摘

《不服從的藝術》:為什麼有時被制度欺負的人,反而比享有特權的人更用力捍衛制度?

作者近期的研究,都在探討「有創新思想的人,如何有效表達看法」。他整合了關於情緒、自我調節、創意、說服力、少數群體影響力、政治心理學、群體動力學等領域的發現,提出本書中的實用策略。

2022/08/30 | 精選書摘

《做個有溫度的人》:從演化初期開始,晝夜溫差就迫使人類不得不做「社交體溫調節」

社會心理學家艾澤曼透過無數的科學研究證明,小至語言與習性,大至社會文化與人類歷史,溫度如何在無形之中影響我們的行為、人際關係與健康。這些關於體溫調節的精彩實例,及其對人類文明的重大影響,將讓我們看到自己身為生物與人類的本質。

2022/07/19 | 讀者投書

人們找心理治療師的經驗近似於觀眾去戲院看戲,找出「美感距離」宣洩就能發生

謝夫談到心理治療師會使用幾種方法來協助案主調整距離,雖然我們大部分一般人並不是心理治療師,但這些技巧在生活一般的談話中偶爾也可以應用。

2022/06/21 | 精選書摘

《圖解認知偏誤!避開99%思考陷阱》:從答對率只有一成的「沃森選擇題」,思考如何擺脫「確認偏誤」?

有數百個心理學用語可以被歸類為認知偏誤,但它們的含義和用法往往是模糊或重疊的。本書嚴選60個在邏輯學、認知科學和社會心理學這3個專業領域中必不可少的術語,並結合生活化的例子和趣味插圖、實驗圖表加以解說。

2022/06/21 | 精選書摘

《圖解認知偏誤!避開99%思考陷阱》:待在團體之中顯得更有魅力的「啦啦隊效應」,竟然有性別差異?

本書的特徵在於由淺入深撰寫各部內容,引領各位讀者一步步走進專業領域的世界。讀者若能依序閱讀第I部(邏輯學)、第II部(認知科學)、第III部(社會心理學),就能在讀完本書的時候,了解「認知偏誤」的全貌。當然,不按照順序挑選一些感興趣的項目閱讀也沒問題。

2022/05/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口罩背後的文化戰爭:「那愚蠢的口罩」恐怕是疫情和緩之後,最不想要留下來的東西

美國社會對防疫措施的意見分歧,主要來自政治立場不同。政治傾向保守的人士比較不願意戴口罩,對口罩大多抱持負面態度。在美國南方的幾個州,戴口罩甚至被認為是對一個人公眾形象的破壞,損害了個人的尊嚴與權益。

2022/05/09 | 精選書摘

《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正如傑佛遜和亞當斯的警告,「分門別派」幾乎保證了衝突的發生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屢獲殊榮的記者亞曼達.瑞普立,在本書中結合五段精采的故事、先進的科學證據與相關的調查研究,帶領讀者看見發生在個人、社區、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衝突,並進一步解釋:何謂高衝突?人們為何長年受困其中?又該如何找回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相互理解、獲得更好的回報?

2022/03/06 | 李長潔

《「空氣」之研究》:數位時代「讀空氣」再次流行,更該保障「潑水的自由」

社群媒體的視覺化形構著人際關係的視覺化,人們更加表面地追求各種「評價」。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們天然地重視著「讀空氣」的社會技巧,一直到現在他們長大成人,並使「讀空氣」再次成為當代日本社會的明顯特徵。

2021/06/24 | 精選書摘

《神邏輯》:「我沒錯,都是別人有問題」的謬誤,如何對付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神邏輯」是什麼?就是近乎狡辯但又在情理之中,讓人瞠目結舌,無言以對。說白了,就是沒道理卻又講得一番道理,是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看似無害其實在帶風向。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被人用神邏輯「懟」你。

2021/03/25 | 精選書摘

《權力:史丹佛大師的經典課》:「做做樣子」有其必要性——「演」出權力的六大原則

知名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經典之作: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你想擁有的都要靠自己去爭取!這是一個階級與權力無所不在的時代,權力,要如何爭?為何爭?如何規劃運用?

2021/03/11 | 蜂鳥出版

《壞時代心理學》:「人人有票投豈非天下大亂?」——反民主的權威性人格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持反民主主義論調暂通常都具備權威性人格,也就是對權威保持絕對服從與尊敬的同時,又從這種權威崇拜中獲得自身優越感的一種潛在的法西斯傾向。究竟為何人會這樣?

2020/04/29 | 巷仔口社會學

階級不平等的心理學:貧窮與我們的生活品質究竟是什麼關係?

社會心理學家稱這個普遍的、你我都有的、「用周遭他人重新定義貧窮」的現象「社會比較」。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已開發的國家中,相對不平等才是使人短視近利的主因,因為看著其他人有錢,讓我們覺得自己比實際上還要更窮,更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