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或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8/06 | 謝宇棻

一首20年前的〈Seven Nation Army〉,為何成為以色列反司法改革示威潮的「主旋律」?

音樂在不少社會運動中,扮演振奮人心的角色,在旋律、節奏與口號的結合下,音樂往往能團結社會運動參與者,甚至用簡易的形式,重申運動的核心價值;有時,在適配的曲風助攻下,還可能吸引像是年輕人、這些常被認為對政治冷感的族群。

2023/07/13 | 精選書摘

《社會運動與台灣社會》:從依賴既有歌曲到主動創作,兩場大型學運見證了美學的流變

社會運動有可能改變教育、流行文化、穿著打扮,從而帶來文化變遷。這些文化生活的改變並不是社會運動有意識地造成的,它們至多只是運動的附帶產品,或是未意圖的結果。嚴格來說,要確切理解這些文化影響的起源是很困難的工作。

2023/07/06 | 精選書摘

《革命前的寧靜》:推特和臉書基本上是「枕頭大戰」的場所,我們需要的是「交流之桌」

在本書描繪的11個歷史現場中,都揭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運動——從去殖民化到女性主義——皆是在相對封閉的關係網中形成的,這個私密的人際空間令某一個群體能孕育出之後廣泛傳播的概念和思想。然而,本書也敲醒警鐘:當下由社群媒體主導的世界,正令這樣的空間加速消逝,也導致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和「黑人的命也是命」等運動未能發揮其潛力而功虧一簣。

2023/06/17 | 歪脑|WHYNOT

與三位「潤」出去的中國女性聊聊:逃離不平等的性別環境,是否代表了更好的生活?

雖然至今尚未有中國女性「潤」到國外的數據,但根據澳洲移民局的統計,生於中國的移民,女性比男性多;而在以女性用戶為主的小紅書上,對「潤」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一些名為「潤學的女權主義」的線上討論,也引起了媒體關注,這些社群的討論內容包括指導女性如何找到離開中國的途徑,以及尋求海外工作許可或出國留學的方式。

2023/04/09 | 辣台妹聊性別

邊談戀愛,邊做社運:戀愛作為一種社運理念的實踐⁣,其民主化也是緩步前行⁣

戀愛,其實同樣是個叩問「我是誰?」的歷程。活在現代化社會的我們,不再依循既有的標準,開始在生活中做各種選擇,諸如選擇自己所愛之人、選擇要不要進入一段關係,藉由各種選擇確立自我的意義。投身社會運動的女生們,則在行動者的認同和愛情的認同之間,找尋兩者的交集。⁣

2023/03/27 | 歪脑|WHYNOT

亞洲金融中心之爭:香港真的會被新加坡和上海所取代嗎?

香港優勢則如過往一樣,金先生指出,「阿爺」要中資公司在香港上市這個情況暫時仍會繼續,中國地大脈博,只要「流少少去香港已經夠吃」,但離開香港的人才資歷卻難以修補,未來香港的勞動力將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香港文化將會因而逐步改變。

2023/02/11 | 歪脑|WHYNOT

擺脫「明哲保身」的刻板印象,華人移民參政如今再也不是稀有之事

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一年多的Carlos,一開始也開設社交媒體專頁,在經營的專頁上分享在加拿大的生活資訊。後來,他決定把專頁定位轉變為時事評論,主打「講真話」,而不再一直唱好移民加拿大,反而分享更多真實感受,包括負面情緒。他關注當地的民生和政治議題,包括交通、住屋、城市規劃,不時在網上發表政策分析和評論。

2022/12/20 | 精選書摘

《時鐘在說謊》:在維多利亞時代,看時間的方式越機械化,也就代表越摩登,越受人尊重

本書透過一八七五到一九一四年發人深省的故事,探討人類對時間、空間的認識,以及對生活與時間的認知。作者認為,計時系統並沒有真正的時間,時間並不完美,世界時間仍有待我們發現。

2022/12/04 | 德國之聲

「白紙運動」雖然未敲響中共喪鐘,但對年輕一代卻是一場必要的「演習」

「白紙運動」雖然是30年來前所未有,但還是很快被鎮壓下去了。道理很簡單,因為共產黨絕對不會讓反抗火焰蔓延的,這從11月28日中央政法委開會的主旨就體現出來:要「堅決依法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 但是,這次抗議活動確實意義不凡。那麼,它對今後的中國意味著什麼呢?

2022/11/1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阿姨們》作者羅毓嘉:究竟是什麼時刻,意識到自己逐漸成為阿姨?

身為性少數,羅毓嘉認為這是他幸運的開關,那些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自己,讓羅毓嘉更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而性別運動最終目的,無非是希望讓所有人都能自信說出「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喜歡我的樣子是什麼?」那是充分瞭解自我,也在足夠友善、平等的環境下才能達成的心願。

TNL+ 2022/09/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音樂性1:如何看出詩中隱形的「速度記號」?艱深的詞像便秘、簡單的詞溜滑梯

「即將進入本詩重點」只是詩人放慢速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有時候,是因為這段話很美,作者希望你可以多花點心思慢慢享受,有時候,是這句話的畫面比較複雜,作者希望你可以慢慢想像。每個人要讀者放慢速度的原因都不一樣,但都有可能透過「艱澀的語詞」來達成這個效果。

2022/09/15 | 法操FOLLAW

【書評】《芝加哥七人案》:連成一氣的法官與檢察官,沒有正義可言

《芝加哥七人案》收錄了在美國反戰運動盛行的背景下,被逮捕的示威運動領導人的判決過程。除了不公正的法官判決之外,這其中也牽扯了一個公民運動的核心議題──當人民不服而上街抗爭時,究竟是「公民不服從」的展現;抑或是煽動暴亂呢?

2022/08/07 | 巷仔口社會學

g0v社群的情緒政治:社會運動可以快樂嗎?如何使用娛樂氣氛引起政治行動?

g0v社群希望讓一般民眾意識到如果團結起來做某件事,權力與影響力可以變得非常龐大。因此,娛樂情緒成為關鍵的方式。大家發現自己透過娛樂的活動擁有權力,也因為有娛樂的氣氛,才能培養一個穩定且非根基於仇恨的社群意識。

2022/06/28 | 人本教育札記

運動的音樂,音樂的運動──站在雞蛋的一方為環境吶喊

人人琅琅上口歌曲〈島嶼天光〉,是一首由《滅火器》參加太陽花運動時創作的歌曲。事實上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歌曲都是在社運中創作,彷彿運動與歌曲是互利共生的關係,一方面是可以讓人大聲唱出訴求,藉由歌曲將運動的精神傳承下去;另一方面音樂也因社運的背景而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

2022/04/03 | 新社會政策雜誌

王丹給香港民主運動者的建言:流亡作為一種狀態,取決你把它放置在人生中的什麼位置上

流亡或許會帶來種種的不便,流亡當然也要為之付出代價,但是,因為流亡其實已經成為自我成就的一部分,相比起來,這些代價就是如此的值得。其中,流亡藏人群體在處理與漢族人之間的關係上,就堪稱典範。

2022/03/22 | 《思想坦克》

太陽花運動八週年:「人們的反抗」連結差異的彼此,讓我們能夠同理共感香港與烏克蘭

「人們的反抗」則是我們能夠同理共感的事,且能透過自由的資訊流通及書寫傳播,釐清彼此的差異,引發彼此的認同。香港與烏克蘭的「反抗」都比台灣經歷了更多階段,共感使我們思考,思考後更有同理之情感。

2022/03/20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腦性麻痺者「厭世少女」:參與社會運動後,我決定將推廣障礙者權益作為人生志業

身為障礙者的厭世少女從小就罹患先天性腦性麻痺,導致剛出生就註定無法與正常人一般跑跳,父母擔心她無法自力更生因此緊盯課業,但這份擔心也成為厭世少女的壓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