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

社群媒體(英語:social media)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路平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8 | TNL 編輯

山東淄博燒烤爆紅,《華爾街日報》:中國民眾「省錢式消費」難帶動經濟復甦

原來沒沒無名的化工城市淄博,靠著燒烤成為中國國內旅遊的網紅城市,不過政府要求當地人為遊客提供方便的壓力已經過大,尤其是一段在網路上瘋傳的影片,顯示一名餐廳老闆跪著向一名顧客請求原諒,該顧客因排隊時間太長發了脾氣。

2023/05/21 | 精選書摘

【散文】宋文郁《禮物》:對我來說2010或許是個分界點,是我從飛鳥變成賽鴿的年代

校排、班排、縣市排名、模擬考、PR值、學測、指考、個人申請、繁星、海外大學,一類、二類、三類,文組理組,普通班語資班數資班醫科班科學班音樂班,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照著這樣的軌跡飛行, 總有一天再生下小賽鴿,告訴他們飛得快一點、再快一點,才不會掉下去。

2023/04/25 | 賴明君

「政治人物在社群媒體個人帳號上封鎖人,是否違反言論自由?」美國最高法院將審理

第9巡迴上訴法院判定加州的案件勝訴,認定政府官員的社群帳號是公眾平台,須受第一修正案的規範;而第6巡迴上訴法院則認為政治人物的私人帳號,因此封鎖留言者,並不屬於對言論自由的侵害。2案件的審判結果相互衝突,因此訴請最高法院審查。

2023/04/02 | BBC News 中文

23歲粉紅髮女生鄭靈華走了,中國網路霸凌困境依然難解

寧波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教學副校長陳志偉(K. Cohen Tan)表示:「在中國,強烈的集體主義意識可能意味著,當網路欺凌作為一種在公共場合對他人的象徵性暴力或攻擊行為時,人們可能會採取自殺等極端措施,以逃避羞辱感。」

2023/03/27 | BBC News 中文

TikTok風暴:為什麼一些國家認為中國科技公司會帶來安全風險?

網路安全公司ESET的全球安全顧問傑克・摩爾(Jake Moore)說,並沒有確鑿證據指,中國正利用其科技企業進行間諜活動。但是,他說:「現在有擔憂認為,像華為和TikTok等公司已經大到可以大規模的盜取數據並危害國家安全。」「各政府現在採取預防手段而不是再晚一些,是正確的。」

2023/03/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川普被捕、普亭入獄?專家警告:AI生成圖像恐助長假新聞氾濫

推特上有個被人廣傳的推文串,是總部設在荷蘭的事實查核團體「冒險者」(Bellingcat)創辦人希金斯(Eliot Higgins)運用最新生成圖樣工具變出的許多富戲劇張力川普被捕假圖。內容是一隊制服員警抓捕這位共和黨籍億萬富豪美國前總統,毫不客氣地在人行道上拉扯,已經被轉推或按讚好幾萬次。

2023/03/17 | BBC News 中文

TikTok美國年輕用戶為何對「中國威脅論」不屑一顧?

Morning Consult科技行業分析師喬丹・馬拉特(Jordan Marlatt)表示,18至25歲的美國年輕人相比更年長的成年人更不擔憂與中國的競爭,並可能更加不信任美國政府。他們對社群媒體也有更積極的看法。Morning Consult的調查發現,這一年齡段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贊成禁止中國的社群媒體應用。

2023/03/16 | 精選書摘

KK《5000天後的世界》:25年以內,科技四巨頭GAFA將被取代

日本科技記者大野和基和服部桂訪問凱文・凱利對於5000天後的想法,整理成這本科技預測。KK預測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加密貨幣將成為未來引領潮流的關鍵,糧食、交通、金融、能源與教育等領域也將迎來革命性的變動。

2023/03/16 | BBC News 中文

Twitter再也無力替你抵擋網路酸民——知情人士曝光相關問題

調查期間,我收到了許多人發來的訊息,告訴我自馬斯克收購以來,他們的Twitter帳戶所收到的仇恨訊息有所增加,內容包括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和厭女症。獨家取得的學術數據與Twitter用戶證言支持了這些指控,顯示在馬斯克的領導下,仇恨正在加深——酸民們膽壯了,騷擾加劇了,關注厭女與侮辱性內容的帳戶增加了。

2023/03/11 | BBC News 中文

BBC跨國調查:「殺豬盤」愛情陷阱揭秘,職業騙徒如何詐騙數百萬美元?

殺豬盤在2017年興起,最初受騙的多為中國受害者,但在近年這類騙局開始走向國際,越來越多身在亞洲其他地區及歐美的人士受騙。隨著中國政府在境內打擊這一騙局,詐騙集團將重心移往在東南亞,尤其集中在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與菲律賓。近期,詐騙網路似乎延伸得更廣,在阿聯與喬治亞發展據點。

2023/03/08 | 精選書摘

《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為什麼別人總是那麼厲害又活得精彩?——你今天FOMO了嗎?

如果你察覺自己也有心累的狀況,請告訴自己:此刻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休息,更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無力。雅涵心理師為你提供多種解方,從寬慰自己的話語到實際行動的方法,透過勇敢「耍廢」,讓自己充分休息,進而開啟更積極的行動,營造屬於自己的美好可能!

2023/03/04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泰國選舉委員會與TikTok簽署合作協議,以處理競選期間平台上的假消息

TikTok泰國公共政策主管Chanida Klyphun指出:「TikTok不會接受付費的政治廣告,任何具政治角度的賬戶都將被分類到政府、政治人物和政黨(GPPPA)類別中。」不過TikTok並不會禁止由某政黨支持者所創作的內容,因為平台尊重言論自由。

2023/03/04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的特洛伊木馬?TikTok如何回應三大網路安全擔憂與質疑?

批評者認為TikTok是一個「特洛伊木馬」——儘管它看起來無害,但在衝突時期可能被證明是一個強大的武器。這一點在美國成功帶頭,呼籲阻止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在5G基礎設施部署時就很明顯,同樣是基於「理論上的風險」。

2023/02/26 | 《思想坦克》

為什麼各種爭議「挑戰」在其他社交媒體上很少,但卻在TikTok上常常看到?

TikTok常常因為許多「挑戰」而引發爭議。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在其他社交媒體上很少聽到,但卻在TikTok上常常看到?其中一個原因,在於TikTok所設計的機制。

2023/02/24 | 《思想坦克》

滿13歲就適合擁有抖音帳號嗎?美國國家醫務總監說「不」

這些對於社群媒體戕害下一代身心的焦慮,並沒有簡單的解決之道。因為,全面禁止兒童跟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以現狀來說,完全假裝這不是個問題也不可能。

2023/02/16 | 精選書摘

《安靜的孩子比你想的更優秀》:內向的人在網路上會比較活潑嗎?我們會在社群媒體上努力表現得比較外向嗎?

同為內向者的蘇珊・坎恩曾經告訴我們:不必為了迎合世俗標準,勉強自己變成一個外向的人;只要認清自己的特質,找到合適的舞台,內向者其實比外向者更具潛力。現在,她從學校生活、課外活動、興趣嗜好、家庭時光四大面向,為內向的青少年提供具體實用的訣竅,讓他們找到最自在的生存之道。

2023/02/06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tagram兩位創辦人打造社交新聞App「Artifact」,短影音世代是否買單「文字版TikTok」?

如今類似閱讀器產品已有不少,究竟結合社群與閱讀器加上AI能變出什麼新花樣,捲土重來後能否創造出IG的成功,目前仍有待觀察,需等推出後由市場來鑑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