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社運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或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9/12 | 精選書摘

《拔地而起的力量》:蔡培慧車禍後變得易傷感、更願意敞開心胸,打破不少處女座偶像包袱

或許那些令人啞然失笑的行為,正體現了蔡培慧潛意識裡求生的意志:吃是為了活下去,無窮無盡的購物欲則象徵對未來的期待——那個尚未來到、足以用一百條抹布擦拭的未來。

TNL+ 2022/05/20 | 留德趣談

熱衷政治,為何聽起來總有些貶義

熱衷政治,聽起來總有些貶義,令人想到政治狂熱分子,有強烈的政見,從不退讓。

2022/04/27 | 《思想坦克》

詹順貴:陳柏惟落入夾縫困境,反映出小黨與環運如何打開生存空間的難題

選舉的本質就是政黨競爭,陳柏惟落入夾縫困境,是遲早的事。而如何讓陳柏維走出夾逢困境,不僅是他個人的事,也是攸關小黨能否成長茁壯的契機。

2022/03/22 | 《思想坦克》

太陽花運動八週年:「人們的反抗」連結差異的彼此,讓我們能夠同理共感香港與烏克蘭

「人們的反抗」則是我們能夠同理共感的事,且能透過自由的資訊流通及書寫傳播,釐清彼此的差異,引發彼此的認同。香港與烏克蘭的「反抗」都比台灣經歷了更多階段,共感使我們思考,思考後更有同理之情感。

2022/01/15 | 鍾喬

【書評】《菊花如何夜行軍》:記憶,在傲慢的民主霧霾前現身,驅動我們共同朝向南方

《菊花如何夜行軍》是永豐集多年散文寫作,成就的一本書。眾知〈菊花夜行軍〉如何在客家歌壇闖片天與地,不待多言。唯有詩與歌的作者鍾永豐,如何在客家子弟、社運、搖滾與皺摺深厚的辯證與文思間,追尋一條夜行軍的道途,並從而找尋到音樂路上的知音林生祥,卻是令人動容。

2021/12/30 | TNL特稿

【致憤青.文協影展】《安安靜靜林雙不》:解嚴後的狂飆年代,屬於台灣人的(複數)意志與精神狀態

黃明川的紀錄片《安安靜靜林雙不》雖以林雙不為主角,但他不意圖造神、也不濫情地精神喊話,而是誠實地呈現出獻身社會運動的激昂與代價,不僅僅是林雙不,而更是與他同行但不被外界充分望見的家人們。讓我們看見在那充滿希望但又前景未明的年代,屬於台灣人的複數的意志與精神狀態。

2020/11/24 | 精選轉載

以政治策略來看,這次國民黨與秋鬥的結合讓人大感不解

我支持社運應該政治化,也認為不應該放棄保守派群眾,但是無論如何我都必須說,今年秋鬥的「跨度」實在太大,沒人這樣搞的。秋鬥組成各團體長期以來所關注的議題,就算要與國民黨合作,你的群眾基礎也絕對跟今日上街的不是同一群人。

2020/10/15 | TNL特稿

【網絡時代的社運】社會運動是什麼?一個「參與者回復知覺、自我改造的場域」

大型去中心化社運將人們從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拉出來,進入某種特別的時空感。在這裡,不會有人說你關心的議題是小題大作;你的不舒服或怪異感不再被歸類為神經質,你可以談論你的感覺,它們不再被視為沒有效率、妨礙生產的。

2020/10/11 | 林兆彬

《逆權庄家》:黑色經濟圈抗爭

反抗種族隔離政策,原來不一定要上街抗爭或者在政治的前線,低調地在制度內鑽空子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個「黑色經濟圈」擴大了我們對社會運動的想像。

2020/10/02 | TNL特稿

【網絡時代的社運】台灣有「網絡社會運動」嗎?(下):重探「明星領導」的太陽花運動

太陽花運動退場後,雖然許多新的組織或政黨成立,但在六年後的今天來看,在政治模式上依舊保守。許多政黨仍是明星領導、無黨內民主:決策圈封閉,一般黨員幾乎無法影響黨的走向與決策。

2020/09/30 | TNL特稿

【網絡時代的社運】前言:社會運動重要的不是產物,運動過程即是產物

柯司特在《憤怒與希望》中指出,社運的核心來自社會心理機制,而運動是提供公民一個機會,從這些情緒回頭去想自己要什麼、怎麼跟別人共處;社運只是容器,核心是參與的個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020/07/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媒體界的寒蟬效應已經開始發生

《港區國安法》訂定之後,香港媒體界的寒蟬效應昭然若揭,人們不知道條例裡的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恐怖活動罪以及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分別該如何定義?又以誰的定義為主?

2020/06/22 | 樹洞 - TreeholeHK

「你對唔對得住手足?」從社運角度看情緒勒索

在這場運動,每個人的犧牲和貢獻與成果基本上完全不合符比例,因此大家很容易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你對唔對得住手足」的這說話是否構成情緒勒索,我們亦可以從這句說話有否利用了關係中的恐懼、義務及罪惡感去斷定。

2020/06/09 | Lo's Psychology

Cost-Reward Analysis:人們對社會運動的雙重標準

人自私自利的動物本性很頑固,大家要問自己一個很實在的問題,今天支持社會運動的你,十年後二十年後,你的思想會否有所改變呢?

2020/04/12 | 傅紀鋼

專訪「雞排妹」鄭家純:與世界格格不入,「對於愛,我異於常人」

鄭家純將自己的童年刪除,她用來替代「匱乏」的,是感情上的「多分子關係」、藝人事業,以及從社運貢獻上獲得的快樂。但這是否能取代原生家庭的「缺陷」?

2019/09/23 | 蕭家怡

港與澳——這麼近,那麼遠

記得從前曾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大概是「世上最難抵達的旅遊點」,當中有火山、有毒蛇滿佈的島、美國51區、秦始皇墓等等,我想,對香港人來說,澳門也快要上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