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科學(英語:science)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它積累和組織並可檢驗有關於萬物的解釋和預測。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20 | 廣編企劃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2023/03/16 | 關鍵特務

臺灣年輕科學家的幕後推手,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為優秀青年人才打造走向國際的舞台

臺灣的年輕人才值得更多機會與資源,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作為一個拋磚引玉的角色,除了舉辦李謀偉科學論壇,讓年輕科學家能和國際頂尖大師進行交流,更辦理多項獎助學金計畫,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人才教育的重視,並共同參與其中。

TNL+ 2023/03/15 | 蕭汎如

【關鍵科學院】狗狗為什麼常歪頭?歪左邊或右邊有不同的涵義嗎?

關於狗狗歪頭(head-tilting)的說法眾說紛紜,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說法,就是狗狗是為了調整自己的耳朵和視線的角度,好讓自己聽和看的更清楚。但是近期研究指出,「狗狗歪頭」可不是隨便歪,這個動作或許有更多的意涵。

2023/02/10 | 廣編企劃

要住得舒適,先照顧流動在空間中的能量:重新認識千年學問風水學

談到風水,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電影或小說裡頭的師爺,尋找龍穴的畫面;還是依照大師指點,擺滿了屏風、八卦鏡、花瓶、魚缸等等開運擺設的家?你可能不知道,風水其實是一個充滿了科學依據的理論實踐。

2023/02/10 | 廣編企劃

要住得舒適,先照顧流動在空間中的能量:重新認識千年學問風水學

談到風水,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電影或小說裡頭的師爺,尋找龍穴的畫面;還是依照大師指點,擺滿了屏風、八卦鏡、花瓶、魚缸等等開運擺設的家?你可能不知道,風水其實是一個充滿了科學依據的理論實踐。

TNL+ 2022/12/25 | 黎蝸藤

值得收藏的經典理科教科書:《幾何學》《格雷氏解剖學》《費曼物理學講義》《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社會生物學》

在美國一些經典的教科書,是可以作為家庭藏書的選擇。說到教科書,很多人都認為是「書呆子」才會看的考試用書,其實不然。教科書中固然有天下一大抄的流水式產物,但也不乏獨具匠心的傑作。那些傑作大多是這個行業頂尖的科學家心血凝聚之作,高屋建瓴,去蕪存菁,邏輯流暢,組織嚴密,是了解這門知識的最佳敲門磚。

2022/11/02 | 方格子vocus

西方科學理性與明清中國(下):太平洋兩岸的國際交往,始終無法形成共同的「理性經驗」

太平洋兩岸的國際交往,也始終因為無法形成共同的「理性經驗」,讓彼此的交往始終埋藏著各式各樣的糾結,難以解開。

2022/11/01 | 方格子vocus

西方科學理性與明清中國(中):光是將螺絲釘獻給皇帝,也無法對東亞造成革命性的變化

螺絲釘是偉大的小發明,在西歐的科技文明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可是,光是將螺絲釘引進東亞,獻給大明或大清皇帝,似乎無法對東亞造成革命性的變化。

2022/10/31 | 方格子vocus

西方科學理性與明清中國(上):如果將達文西手稿帶給熱愛木工的朱由校,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將達文西的手稿帶給朱由校,朱由校會有什麼反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穿越題,值得有心的故事創作者思考。

2022/10/23 | BBC News 中文

當太陽的壽命到了盡頭,恆星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事?

關於太陽最後的活動還有很多未知。例如,儘管木星不是恆星,但它仍然足夠大,可以吸引來自太陽的物質,並為吸積盤提供能量。科學家說,「我認為木星會形成一個非常小的螺旋。即使在我們的模擬中,你也可以看到它對太陽風的影響。」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的太陽也可能會有一個華麗的謝幕。

2022/08/27 | Lo's Psychology

為何流行媒體中的心理學知識,總是容易誤導讀者?

大眾流行媒體的獎勵機制創造了一種遊戲規則,而這種遊戲規則卻有利於誤導資訊產出。

TNL+ 2022/08/25 | TNL國際編譯

「全歐洲最盛大的國慶煙火秀」因氣象預報失準而延期,為平民怨匈牙利氣象局正副局長遭革職

部分反對奧班政府的民眾說法表示,中央政府開除氣象專家的做法根本是出於政治動機,因為其不滿氣象失準,本該順利如期舉行的煙火表演,卻在沒有風雨的影響下落空。

2022/08/21 | 精選書摘

《愛迪生傳》:愛迪生對自己引發的神學流言大驚失色,幾乎沒有自由思想家力挺他

「憐憫? 善意? 愛?我沒親自見證過。我們知道大自然的存在,但實際上不認識各種宗教的神。大自然的本質並不友善,不仁慈,也沒有愛意。如果真的是上帝創造我——我指的是有憐憫、善意、愛這三項特質的虛構上帝——照理說,祂也創造了我捕捉和吃下肚的魚。那祂對魚的憐憫、善意和愛到哪去了?」愛迪生說。

2022/08/19 | 劉亭妤

不只發表量大,日本報告指出中國高引用率的論文數量首度超越美國

在2016年中國論文發表數量首度超越美國後,中國被引用率前1%的高品質論文數量也超越美國,洗刷過去只有數量、沒有品質的汙名,即使部分學者質疑此報告的統計方法,但仍無法忽視中國科學事業已趕上世界的事實。

2022/07/07 | 德尼思化

看見宇宙:為什麼黑洞照片總是拍不清晰?

許多人好奇或抱怨為什麼不能將黑洞拍得更加清晰,甚至因此衍生無數改圖meme。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探討以下問題:為甚麼能「看」到黑洞?

2022/02/02 | Bruce Lai 賴勇衡

《千萬別抬頭》:大難臨頭的自我修養

《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的預設立場是勢孤力弱的那一方,認同極少數,焫焫焫焫焫焫著社會大多數,難怪負評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