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涉及科學的基礎、方法和影響。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02 | 讀者投書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科學能成為真理嗎?相信科學其實「不科學」?

當謎題越來越多,累積至無法忽視的程度時,常態科學便會陷入危機。一些科學家就會嘗試提出新的範式以取代舊有的範式,而這個新舊範式的鬥爭就是科學革命的過程。可能有人會誤會是堅持舊範式的人不科學,所以他們才拒絕否證。事實上,拒絕否證這個現象不只出現在堅持舊範式的科學家,亦會發生在推崇新範式的科學家。

2022/11/02 | TNL特稿

【書評】《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一本討論「自然知識觀」的「科學哲學」哲普書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企圖讓「科學哲學」更普及一點,而且也企圖把它回溯到更久遠的過去、貫穿更長遠的歷史,從公元前第六世紀古希臘時代的泰利斯直到二十世紀的波柏和孔恩,這樣的企圖使得作者標榜本書是一本「自然科學哲學史」,它的歷史幅度與一般的西方哲學史相當。

2022/05/03 | 精選書摘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倫理」與「道德」在定義上有何不同?

本書不只介紹了西方兩千多年來主要的倫理思想,也藉由台灣的社會實例,具體呈現倫理學的哲學討論。認識這些不同的倫理主張,既能開拓我們的視野和深度,也能豐富我們生命的內容,並藉此重新回到人的本質,找回追尋幸福的基本方向。

2021/10/12 | 方格子vocus

《世界觀》:火星真的繞著太陽轉嗎?這本書將改變你看待真實的角度

世界觀的演進,則讓我了解沒有任何「真實」是理所當然。許多現在看來莫名其妙的觀念,在當時是有充分理由相信的;而我們的許多認知,未來人回頭看可能也很愚蠢。

2020/12/03 | 精選書摘

《大轉折》導讀:把上百本科普新知,會聚成單一本書,讓你一口氣看完

彼得.沃森描繪出的這幅圖畫既美好又真實,但這就表示前文提到的那幾個核心觀念是定義、理解科學、自然和世界的最佳引導嗎?我們的求知旅程結束了嗎?我們應該在終點大都會裡寓居、歡呼當代科學的大勝利了嗎?我的建議是:別急。

2020/05/07 | 精選書摘

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理性批判的討論,是一種容許假設性理論代替我們去死的方法

唯有民主政治、開放的社會,才能提供我們矯治罪惡的機會。一旦我們經由暴力革命摧毀了民主社會的秩序,我們就唯有蒙受革命帶來的重大惡果,而新的社會秩序更亟待建立,在其中,我們依然同樣無法取消社會的罪惡、不公和壓制。

2020/05/07 | 精選書摘

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為何柏拉圖、黑格爾與馬克思三人是當代民主社會的敵人?

波普認為,柏拉圖與黑格爾成為了歐洲法西斯政權的共同思想根源,而馬克思則啟發了俄國史達林錯誤的規劃經濟,他們三人的思想將導致歐洲社會的閉鎖與部落化,因此他在序言直言「偉人可能會犯大錯」,為了使我們的文明持續下去,世人「必須拋棄順從偉人的習慣」。

2019/06/28 | 精選書摘

《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之一】》:主張以「歸納法」作為科學研究基礎的培根

培根從未像哥白尼一樣發表過關於天體的新知識,也沒有像克卜勒和伽利略那樣發現有意義的法則。儘管如此,他能夠在科學史上留名,是因為他向知識世界提出新的科學方法——那就是實驗和觀察。

2019/06/07 | 精選轉載

拋棄「統計顯著性」就代表科學界不再追求「確定性」嗎?

當代科學大量使用統計方法、使用統計檢驗是個事實,但是,這代表科學不再是追求「確定性」的一門事業了嗎?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2019/05/27 | 精選書摘

傅大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台灣的「科技與社會」

STS的全名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跨越科學、科技與社會的學科,本書從東亞與台灣的STS觀點出發,兼具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此為本書在STS研究領域所作的貢獻。

2019/05/27 | STS多重奏

專訪STS先行者傅大為:STS對社會運動的貢獻是什麼?這才是挑戰

雖然這場訪談並不是為了《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而籌畫的,讀者不妨透過閱讀這場訪談的內容,來為欣賞新書「暖暖身」。因為在這場訪談裡,你將讀到關於傅老師與台灣STS的許多有趣故事與重要細節!

2017/10/06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月球表面其實光滑無比,只是我們一直看不到?

在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之前,所有天文學家都相信亞里斯多德所設下的天文學系統,一方面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另一方面也認為所有天體都必定是完美球體,而且表面一定光滑無比。

2017/10/06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月球表面其實光滑無比,只是我們一直看不到?

在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之前,所有天文學家都相信亞里士多德所設下的天文學系統,一方面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另一方面也認為所有天體都必定是完美球體,而且表面一定光滑無比。

2017/02/20 | 周達智

知識邊緣的探索——What We Cannot Know?

由意識到宇宙學、由混沌到夸克,牛津「Simonyi公眾理解科學教授」Marcus du Sautoy嘗試探討科學領域中,是否存在一些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

2017/02/20 | 周達智

知識邊緣的探索——What We Cannot Know?

由意識到宇宙學、由混沌到夸克,牛津「Simonyi公眾理解科學教授」Marcus du Sautoy嘗試探討科學領域中,是否存在一些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