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

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使用系統化的活動來發現新知識的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06 | 物理雙月刊PSROC

克魯克斯發明的「陰極射線管」改變整個化學和物理學,晚年卻成為靈媒欺騙的對象

克魯克斯的一生是一項持續了67年的不間斷的科學活動。他的勤奮和才智被廣為認可,他在化學和物理方面的實驗以其設計的獨創性而聞名,他被認為是「出色的實驗家」。 他對純科學和應用科學、經濟和實際問題以及心理研究的興趣使他成為知名人士,並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2023/02/15 | 精選書摘

許濬《大其心》:貝爾實驗室少數族裔維權,我決定「敢為天下先」

書中作者分享他自我期許和精彩的人生軌跡。他深入淺出地講述職業生涯中美國的經濟、科技、和平權問題,具體展現親身經歷的貝爾實驗室的兩大主軸——創新精神和卓越技術的養成和運用,以及個人高效幽默的領導力、卓越管理能力、帶領千軍萬馬領航美國高科技的過程、和志在必得的堅持。

2022/12/15 | 物理雙月刊PSROC

「Why is this so late?」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卻被死神奪走桂冠的物理學家考恩

美國物理學家克萊德.洛蘭.考恩與弗雷德里克.雷恩斯共同證實了微中子的存在,但只有後者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當1995年當雷恩斯得獎時,《巴爾提摩太陽報》還去訪問考恩的遺孀,他的遺孀自述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個反應是「Why is this so late?」因為距離他們的實驗完成已經接近40年了!

2022/12/05 | 精選書摘

《找到強項,偏才也會變天才》:伽利略是「你白目」派的宗師,跟人爭辯問題幾乎沒有輸過

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學會是義大利的猞猁之眼學院,很快發展成一個論壇──不是網路上的虛擬平臺,而是實體論壇,大家圍在一起談論問題,真人過招,每一句話都是實名制。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吵架專家伽利略,就是從猞猁之眼學院出道,練就一身舌戰群儒的好功夫。

2022/10/14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家談動物實驗】替代方法有前景也有其侷限,我們如何理解科學研究肩負的生命責任?

實驗動物的用與不用,是人對倫理的拉扯,但醫療上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們必須對實驗動物更加負責,並且在發展出完整可運用的替代方法前,落實對實驗動物的動物福利與照護。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訪問了四位專家,期望能提供讀者更完整且多元的資訊,來理解實驗動物與替代方法的議題。

TNL+ 2022/09/24 | 高澄天

【專訪】《科學家》作者陳柏煜:過分用力地傳達思念不是傷害文章,而是傷害情感本身

陳柏煜:其實寫作是這樣,它必須是一個對牆擊球的狀態,即使是書信體,對象也不是真的人,它不能是個活的東西,如果它是,施力點就不見了,它必須像鏡子,讓你能清楚地對它施力,如果它是一個會晃動或在猶疑的狀態,你永遠沒辦法達到精準的寫作。

2022/09/23 | 吳象元

當海洋研究員遇上有200多年歷史的鯨魚廟,珍藏的骨骸見證了鯨魚在越南的演變

萬秀水寺建於1762年,被認為是越南最古老的鯨魚廟,寺內有一具巨大的鯨魚骨架,長22公尺,估計活著時重達65噸,是東南亞保存最大的鯨魚骨架,另外寺內後方還放置了100多套鯨魚骨架和許多阮朝時期的文物,寺外還有一塊埋葬鯨魚的墓場。

2022/07/10 | 精選書摘

【散文】陳柏煜〈另一種語言〉:學第二語言就是學第二樂器,生鏽而僵硬脆弱的絃是我台語的舌頭

我的台語是偷聽媽媽和阿嬤講電話學來的,一周一次空中廣播教室,我只聽得到媽媽這邊,空白的時候是留給學生複誦的時間。從現在回望過去山丘,無論尖酸批評、苦楚、話家常都蓋上一層淡紫色的霧靄,內容迷濛不清,只有語言的韻律在霧中上下起伏;一陣風把那座山丘上竹林的聲音帶了過來。

2022/07/03 | BBC News 中文

長命百歲如今不再是稀奇事,四位科學家談「如何活到一百歲」的秘訣

那麼,究竟如何活到100歲呢?答案是,無法保證,但是,盡量合理飲食,多運動,找個人或與動物聊聊天,這些都會有幫助。如果你生活在一個老年人數量超過年輕人的國家,現在可能已經看到了一些變化,以確保你的晚年生活充滿活力而且舒適。

2022/05/0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愛因斯坦最大的錯誤》作者大衛波戴尼:我很好奇,愛因斯坦為什麼在人生結尾如此孤立和悲傷?

「或許是猶太人的天性,我想愛因斯坦和我一樣是有幽默感的人。對我們來說世界如此殘酷、艱困,只能試著苦中作樂。但我們仍然嚴肅對待人生,只是從中保持距離,不讓自己被生活所吞噬,依舊對未知萬物抱持好奇心。」

2022/05/04 | 精選書摘

《山與林的深處》:外公的信躺在爬滿摺痕的泛黃信封裡,帶我走上福爾摩沙的尋鄉之路

在這趟旅程中,她不只造訪家人曾居住的城市,探訪仍在台灣的家族親友,曾受過專業的植物學訓練的她,也進一步走入台灣的山林,登上高峰,深入祕境,也走向海洋與田野,企圖從她熱愛的自然中,用身體感受、探索台灣這片壯美、神祕、多變而溫柔的土地。

2022/02/22 | STS多重奏

從《醫學的張力》談台灣疫情下的疫苗風險與猶豫(上):醫學建立於集體與個人對立的衝突之上

《醫學的張力》一書拋棄傳統上醫學敘事中的神聖性,以及疫情當下英雄主義式全能與拯救的形象,將醫學描述為「科倫」:在猶太神話中由人類以泥巴與水塑造而成的怪物,孔武有力卻笨拙而可能因為失控造成危險。

2022/02/17 | 精選書摘

《竄改基因》:基因編輯治療人類疾病的方式,跟目前所有藥物治療相比,幾乎是完全相反的

對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這件事最主要的爭議在於有人擔心如此一來會製造出基因體變強的超級人類,他們變得更高、更快、更吸引人。其實,對於這些特徵的遺傳基礎,我們所知相當有限。但我們確實知道,要用這種方式來強化人類是非常困難的。

2021/12/31 | TNL特稿

【書評】《研之有物》:比大學更「象牙塔」的中研院,其實充滿浪漫的科學情懷

雖然歐美日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向社會大眾報導教授或研究員的重要及有趣科學發現,是行之有年的,但在台灣這無疑是科學報導的里程碑!

2021/06/15 | 精選書摘

《哲蚌寺對話錄》:達賴喇嘛跨界對談,「我認為科學家最終將變得更像哲學家」

《哲蚌寺對話錄》是一場重要對話的靈性實錄,引人入勝且充滿啓示。從實在的本質、意識的本質,到有關冥想的神經科學以及其他話題,請傾聽達賴喇嘛、科學先進、修行人……一起展開的豐富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