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科幻

科學幻想(英語:Science fiction)也作科學虛構,簡稱科幻,是虛構作品的一種類型,描述諸如未來科技、時間旅行、超光速旅行、平行宇宙、外星生命、人工智慧、錯置歷史等有關科學的想像性內容。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2/05/31 | 傅紀鋼

【影集】Netflix《愛x死x機器人》第三季:〈吉巴羅〉可說是「純藝術作品在串流平台上傳遞」的典範

《愛x死x機器人》是Netflix串流平台主打的一齣風格強烈,揉合了賽博龐克、科幻、人性、性,等等元素的動畫影集,如今第三季終於上映,大多水準之上的作品,以及畫龍點睛之作-〈吉巴羅〉,一掃第二季平淡無奇的陰霾,再次掀起一波科幻熱潮。

2022/05/01 | 漫遊藝術史

當仿生人夢見自己變成人(下):《別讓我走》承認非人類的感性,複製人是人類處境的寓言

1982年《銀翼殺手》中,無論是仿生人人性化或是人類機械化,以致人與仿生人界線模糊,真假難辨,但人性仍是救贖的關鍵;然而2010年《別讓我走》卻已主張承認非人類的感性,邀請我們以複製人/非人類的觀點看世界,也以新的觀點看自己。

2022/05/01 | 漫遊藝術史

當仿生人夢見自己變成人(上):從《銀翼殺手》美學觀點,挖掘科幻片的人造人定位

不管背景設定在地球或外太空,早期科幻電影常出現類似情節,背後透露,面對人工生物的茁壯,人和機器主僕勢力的消長、關係顛轉,人類深陷疑懼焦慮。評論家以「科學怪人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1]解釋這種雙重恐懼:人類既深恐自己僭越了神的造物者地位,必將受懲,又害怕終將被自己的創造物毀滅。

2022/03/05 | 精選書摘

【小說】《極限返航》選摘: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我急忙把管內的泥狀物擠進嘴裡,這比做愛還棒

專業、逼真的細節描述,物理學、生物學、氣候學、太空科學等實際理論,結合尚未問世的未來科技,將科幻小說元素推向至高層次。

2022/01/19 | 方格子vocus

大疫之年科技與藝術仍未停下腳步,SpaceX、元宇宙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未來想像?

若說股票是對於產業未來性的投資,我們終究無法經預測,而未來則迷霧般時刻籠罩著人類生活。希望能透過上述事件,發展出幾個對於未來的子題,來思考其對於藝術的影響是什麼?

2021/12/29 | 芬多經

【影評】《駭客任務:復活》:尼歐的大夢初醒,真的只是一部販賣情懷的自嗨作品嗎?

拉娜華卓斯基在《駭客任務:復活》(港譯《22世紀殺人網絡:復活紀元》)親手拆解了22年的《駭客任務》宇宙,把所有的論述觀點都重新再次顛覆、嘲諷一番,擺脫既往程式碼的束縛框架,以獨立自主的新意識行動,表述著類似情境卻又剛好相反的故事,卻還是部販賣情懷的敘舊致敬之作,帶領觀眾既懷舊又能感受到新意的體驗。

2021/11/27 | 傅紀鋼

Netflix影集《陰謀辦公室》:B級片元素的再創造,不可多得的科幻動畫喜劇

蜥蜴人、機器人總統、地心世界,這些B級片的科幻題材,都在《陰謀辦公室》中用詼諧地黑色幽默呈現。

2021/11/0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人文社科看「元宇宙」:科幻文本即是未來社會學,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從大家耳熟能詳的VR與AR,到流行文化裡對未來想像的文本,今天Metaverse正嘗試轉變得比真實世界還真,主客異位地想要成為真實世界,但創造出來的商機屬於誰呢?我們真的已經準備好迎接「元宇宙」的未來了嗎?

2021/11/02 | DC FILM SCHOOL 影製所

【幕後】《沙丘》:攝影、服裝、音樂等製作環節,如何還原小說描繪的史詩情景與神祕氛圍?

本文將分別介紹《沙丘》的攝影、服裝與配樂等製作面向,引領讀者進入《沙丘》幕後製作環節,看劇組如何解讀小說細節,運用各自專業打破原著改編魔咒,讓觀眾恍若置身「厄拉克斯星球」,見證主角Paul Atreides的英雄旅程。

2021/10/16 | every little d

歷經無數次的胎死腹中,為何那麼多導演想要挑戰電影版《沙丘》?

完整的新宇宙社會架構與編年史,細看《沙丘》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是獨立的主線,而電影要如何將這些主題結合在一起,詮釋小說中那複雜的維度並予以視覺化,是非常大的挑戰。

2021/10/07 | 莊馥嘉

【影評】《沙丘》:保羅的修行與悉達多相似,他們的出生在周遭構成了不可解釋的現象

總體而言,保羅與潔西嘉之所以能從哈肯能的手中逃離,並且找到弗瑞曼的住所,遇見他反覆夢見的加妮,是因為受到「信仰」之引領:如同先前與保羅的夢境預言相連結的,對於悉達多即將降生於世的預示,以及希伯來聖經中,人們期待著一位大衛家族(Davidic line)的國王。

2021/09/29 | 傅紀鋼

【專訪】伊格言談科幻小說《零度分離》:馬奎斯和米蘭昆德拉影響了我,六篇故事可對應到「噬夢人宇宙」

在科幻小說《零度分離》裡,伊格言透過虛構人物Adelia Seyfried的目光,探討未來科技對人類可能造成的衝擊,並透過特殊的敘事手法,讓一般科幻小說比較難傳達、較有隔閡的感性要素,直接傳達給讀者。

2021/09/28 | 方格子vocus

【影評】《銀翼殺手2049》與海德格哲學:丹尼維勒納夫如何透過科幻電影探討「存有」與「存在」?

為何《銀翼殺手2049》的人造人,擁有成熟完整的心智、意識、理性、情緒、愛恨、與各種人性,卻仍然與人有根本上的差異?關鍵在於,人造人的出生,無論是被製造的、或是如華勒斯所願孕育出的,都有其外在目的——成為人力、成為資源。

2021/09/28 | 明蒂小姐

【影評】《沙丘》:丹尼維勒納夫的末世寓言,更是相對語言學與人類學的初級試驗

2021年的《沙丘》,或許是為了絕美的攝影調度與大師配樂的藝術舞臺,但是科學與人性的極致思辨,生態浩劫的末世寓言,法蘭克赫伯特的《沙丘》是現代神話的集合,是大衛林區的超現實主義夢囈,更是丹尼維勒納夫的相對語言學與人類學的初級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