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2/02/28 | 高重建

產品改革讓用戶抱怨「當作condom」,設計者如何是好?

產品設計者應該把用戶當成傻子麼?當然不是。用戶是上帝,但上帝也會賦與你自由意志,我們有責任去作出判斷,而不能單純依賴上帝提供答案。

2019/06/28 | 精選書摘

《終極慢活》:長者就不懂新東西?每個人碰上不熟悉的科技時都需要學習

沒人會因為青少年不懂使用昔日科技產品,而擔憂整個世代的認知能力出了問題。然而,如果有一個超過50歲的人弄不懂某種科技產品,就會因為年齡被鄙視。

2019/06/27 | 精選書摘

《終極慢活》:年齡歧視是錯誤推論,每個人碰上不熟悉的科技都會有學習曲線

沒人因此擔憂整個青少年世代的認知能力出了問題。然而,如果有一個超過五十歲的人弄不懂某種科技產品,就會因為年齡被鄙視。

2019/03/26 | TIME

美國年輕世代心理健康危機:自殺率和憂鬱症比率正大幅上升

該研究發現,2009至2017年間,美國14到17歲孩童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增加了60%。而12至13歲(47%)和18至21歲(46%)的人口也有與此相近的上升比率,20至21歲人口的憂鬱症罹患率甚至成長兩倍。該研究更發現,2017年(即聯邦數據最近更新的年度),年齡介於12至25歲的美國人患有重度憂鬱症。

2019/03/26 | TIME

美國年輕世代心理健康危機:自殺率和憂鬱症比率正大幅上升

該研究發現,2009至2017年間,美國14到17歲孩童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增加了60%。而12至13歲(47%)和18至21歲(46%)的人口也有與此相近的上升比率,20至21歲人口的憂鬱症罹患率甚至成長兩倍。該研究更發現,2017年(即聯邦數據最近更新的年度),年齡介於12至25歲的美國人患有重度憂鬱症。

2019/02/15 | 精選書摘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如何在變化的世界保有人性?

整個教育過程, 我們不斷被灌輸一種本末倒置的專注——一種未來學,偽裝成數學、文學、歷史、電腦程式或法語,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被教導要考慮另一個不同於現在身處的時空。到時候考試、到時候工作,到時候長大。

2018/11/18 | 精選書摘

只是把手機擺在桌上,也會影響面對面對話品質

科技產品讓我們能夠溝通無界線,是件好事,而且快快傳個電子郵件或簡訊,也不像開口說話一樣麻煩又有風險。但是,麻煩往往才是最棒的一點。

2018/11/17 | 精選書摘

《超成功對話術》:即使只是把手機擺在桌上,也會影響對話的品質

科技產品讓我們能夠溝通無界線,是件好事,而且快快傳個電子郵件或簡訊,也不像開口說話一樣麻煩又有風險。但是,麻煩往往才是最棒的一點。

2018/09/17 | 李修慧

川普對2000億中國貨先課稅10%,Apple Watch等科技產品「暫時豁免」

美國政府準備公布最終清單,不過蘋果的Apple Watch和AirPods以及競爭對手的智慧手表、健身跟蹤設備和其他商品等產品並不在清單之列。

2018/01/07 | 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

科技為長輩賦能的第一哩路:專業第三方,化學習阻力為助力

龍吟研論過去四年針對兩岸222位50歲以上的中高齡受訪者研究,發現科技學習的問題不僅台灣的長輩會遇到,中國的長輩也不例外。對於這群長者來說,在這個萬物皆連網的時代,學會使用科技,意味著擁有與外界溝通、應用各種連網產品及服務的主導權,象徵著生活自立的重要意涵。

2017/09/28 | TIME

順利使青少年長大成人的五個養育方針

把青少年扶養成人之路可能困難、令人沮喪且無法預測。但如果能避開一些常見的養育缺失、讓孩子順利成長,一位和善、身心健全的成人會是你最好的回報。以下是這條路上的五項規則。

2017/08/11 | TIME

在科技使人分心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需要博雅教育

固定化、機械化的科學方法使人短視近利,因此在這樣的科學進程中,重新喚回人文精神尤其重要。

2017/08/09 | TIME

在科技使人分心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需要博雅教育

固定化、機械化的科學方法使人短視近利,因此在這樣的科學進程中,重新喚回人文精神尤其重要。